在近来围绕大罢免的讨论中,岛内出现了值得观察的一种现象,部分非绿政论工作者,面对民进党挥动司法大刀意图歼灭在野,不去谴责赖清德专断滥权,却整日用一些缺乏逻辑、张冠李戴、倒果为因的观点大骂蓝白,观点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但当事人却振振有词。
比如,有位政治评论者在2024“大选”期间就不看好蓝白合,16个月过后,分析当前罢免形势,仍对身在土城的柯文哲念念不忘,称因为蓝白合,柯吸蓝血肉,国民党没有赢得2024,更添旺了之后罢免的火。
事实上,如果你支持合,最后整合破局,骂柯情有可原,原本就不看好合的人,没合也批,根本自相矛盾。
至于说柯文哲是透过蓝白合吸蓝血肉的说法也很牵强。柯文哲的支持者基本是两股力量,一股是不满民进党执政,但在高政治议题上也没有摆脱“独化”意识的泛绿支持者和少部分来自亲民党宋阵营的泛蓝支持者。没有柯文哲号召,没有在野整合,那些民众党的泛绿支持者绝对不会投给国民党,从蓝白合君悦破局后,当时《美丽岛电子报》赖清德民调飙升和柯民调大幅下降就证明了此点,柯文哲流失的支持者几乎都转移到赖阵营。
也因为国民党的政党盘越来越小,没有独赢民进党的本钱,才需要通过蓝白合,从泛绿阵营分化出不支持民进党的力量,透过策略性的结合哪怕是权宜之计,才有可能下架民进党。当然,这种整合本身是否等于蓝绿二元的政治结构被打破,是否代表民意出现新变化则另当别论。
在蓝白整合过程中,柯文哲固然因为反复无常引起泛蓝支持者不满,蓝营媒体当时的批判文章也不少,但多数人并未因此否定蓝白合本身。尤其就选举战术而言,在野整合是增加胜选希望的唯一选择,这是基本的算术题,在大局上不存在吸谁血肉一说。
至于选后合作,更是两方同为在野的必然结果。泛蓝阵营在台立法机构只有54席,加民众党8席过半,排斥蓝白合作,让后者响应柯建铭的起义来归恐怕才是更不智的选择。前不久,有位谈到蓝白合咬牙切齿的岛内媒体人,呼吁国民党在立法机构新会期提案废“反渗透法”,虽然蓝营没有呼应,但在野阵营假使呼应,没有民众党支持,也不可能通过,这就是政治现实,与对柯文哲的喜好无关。
然而,有些媒体人或许是想象力太丰富,总喜欢把一个简单问题延伸十万八千里,他们把蓝白在立法机构的合作,等同支持柯涉贪,称因为蓝白恶搞,没有和选民沟通,所以罢免的柴火是国民党自己助燃。
必须指出,捍卫司法正义、反对检调办案颜色有别,不等同支持贪污。
其次,如果罢团是因为不满挺贪才发起罢免,那过去面对民进党那些族繁不及备载的弊案,面对他们在立法机构凭借人数优势对争议法案强渡关山,怎么从来不见有人出来罢免绿委?
如果花莲叶老师到蓝营场合闹场被请出去就指责在野不沟通,这两天还有个挺罢的“青鸟”殴打老人,为何看不到强调沟通的媒体人站出来谴责不沟通的暴力行为?
如果一些媒体人可以直指黄国昌支持“太阳花”破坏两岸关系,进而把罢免之火烧起来归咎蓝白合,照此分析,那大罢免的诉求为何不是反“独”促统,却是“抗中”,凝聚深绿支持者?
如果罢团是这么守护台湾社会的善良正义,那2024选举,岛内应该支持反“独”,最清廉,最有道德意识的王建煊,才符合这些媒体人对当前罢免情势的判断,可事实正好相反。
如果这些人媒体人认为自己的观点,洞烛机先无懈可击,为何只是在岛内指点江山,不放在更大的两岸舆论场接受检验?
柯文哲、黄国昌过去的经历是他们无法抹去的历史,但大罢免发展到今天,从来不是因为他们的两岸立场而起,是因为民进党不能接受没能完全执政,他们已不满足像25年前那样仅仅拿到执政权就已欢天喜地,所以才要利用罢免制度实现翻盘。
因为大罢免只要动员4分之1的热情选民就可以达到门槛,用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仇恨动员,将对手抺成“XX同路人”是最便捷的手法,这也是煽动“抗中”成为罢团宣传主轴的原因。在这个战略目标下,岂是蓝白合、沟通或连署便宜行事的问题?一些岛内非绿媒体人,如果连什么是主要矛盾都看不清楚,在一些无关宏旨的细枝末节上再口沫横飞,再义正言辞,也是抓错重点浪费时间。
从一个中国,维护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分析眼下罢免情势,更应该将重点放在谴责民进党当局专断滥权,歼灭在野不择手段上。当有些岛内媒体人基于个人主观好恶,对柯文哲或蓝白合的批判已经变成为绿营恶罢递子弹,当他们那些缺乏逻辑、倒果为因的分析评论,被过去站在对立面的绿营媒体“如获至宝”,再不及时调整纠正自己的观点,只会误人误己,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