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中宣部出版了《党史资料》这一重要刊物,其中评定了9名军事家,分别是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陈毅、林彪、贺龙、徐向前、叶剑英,这个版本连毛主席都未能评上军事家,此外,由于严格遵循军事为主的原则,罗帅、聂帅不是纯军事作战的元帅,也未能入选,但周总理入选了。
1989年11月,在邓政委亲自主持下,正式确认了33位军事家。后续又经中央军委审议,确定增补3人,一共36位军事家,这是大家最为熟悉的36人版本。这个版本比较全面,涵括了军事、政工等,周总理也入选了,并且名列毛主席之后,位居军事家第二名。
为什么这两个权威版本的军事家评选,都会有周恩来总理呢?笔者认为,这主要由于周总理具备超长远的大局观,对于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周总理意识到“枪杆子”的重要性,并且实践创建了党的军队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在1927年8月7日党的最高会议“八七”会议,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强调全党“要非常注意军事。但我们也要知道,此时毛主席说句话的时候,更多的是理论设想,真正开始实践是在一个月以后的秋收起义。
很少人知道的是,周总理早就1924年就已经高度注意军事的作用,而且进行了军事实践。1924年11月,在征得孙中山先生的同意后,周恩来在广州负责组建了“大元帅府铁甲车队”,这是我党领导的最早的一支革命武装。
1925年底,以铁甲车队为基础,改编成了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也就是著名的“叶挺独立团”,叶挺为该团团长。
然后,滚雪团一般,叶挺独立团不断开枝散叶,扩编为六个团。
其中五个团参加南昌起义,在起义遭到挫折以后,朱老总带的800人主要就是叶挺独立团的,后来发展成井冈山28团,这也是红军最能打的一个团,这个团也成为我军若干主力陆军集团军的老根。
另外一个团,也就是卢德铭的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没赶上南昌起义,就跑过去参加了晚一点的秋收起义。
可以说,我军的火苗是“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火苗点燃的两大起义的“火种”: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和周总理有很大的关系。
如若不是周总理有超强的战略布局,属于我党的叶挺独立团是不可能成长起来。
二、周总理非常重视军事专业人才的培养,亲自布局黄埔军校
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学校之一,国共相争的高级将领,几乎都是黄埔军校的学生,而且忠于我党的学生似乎数量、质量更优,比如黄埔三杰: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其中两人归于我党。
我们要知道黄埔军校的校歌就唱到:“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以进大同”,这完全是国民党那一套训词。
为什么最终我党却更能获得黄埔学生的认可呢?这主要和周总理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有关,他通过政治教育和组织建设为我党培养、挖掘了一批重要军事人才。
这些人才最终大部分参与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成为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批军官。
单单国内的培养还不够,周总理还把刘伯承、左权、萧劲光等人送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把陈赓、顾顺章等送到苏联学习特工。
打仗打的不仅仅是武器装备,还是人才,周总理布局之深远,在军事人才方面,很早就为党做好了铺垫。
三、周总理布局多个根据地,让我党在军事发展上多点开花
毛主席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确实是没错的,尤其是毛主席在井冈山点燃的星星之火,是我党最亮的火,说明了党建立红色根据地是可行的。
但我们要知道,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时候,并不是中央所在地,红军第四军也是党中央领导下的部队,要听从中央指挥的。
当时的中央是周总理主持工作,他觉得毛主席做得很好,就按照毛主席的经验,又发展了鄂豫皖和湘鄂西两大根据地,把徐帅派到鄂豫皖,把贺老总和周逸群送到湘鄂西。
后续的结果,我们知道,徐帅发展出红四方面军,贺老总发展出了红二方面军,再加上毛主席的红一方面军,红军三大主力就有雏形了。
这一切都离不开周总理的发展布局,他的大局观超强,让我党有了三块大根据地,多点开花!我们试想下,如果没有红二、红四方面军,恐怕只有红一方面军的星星之火,也不是那么快可以燎原。
从以上三方面来说,周总理成为伟大的军事家,绝对实至名归,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需要这种有大局观的人,能有周总理这样一位好的军事家也是人民军队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