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旅游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消费降级特征。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统计,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3.14亿人次,同比增长11.04%,但人均消费仅为570元,较2019年同期下降6.7%。这一数据反映出当前旅游消费呈现"量增价减"的特点,表明居民消费行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从旅游方式来看,短途游成为主流选择。数据显示,跨省游人数同比下降12%,而周边游占比显著提升。这种转变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经济压力下消费者对长途旅行成本的敏感性增强;二是短途旅行在时间安排上更具灵活性,能够满足工薪阶层碎片化休假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自驾游比例创历史新高,部分游客选择在车内过夜以节省住宿开支,这一现象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讨论。



住宿市场呈现明显分化态势。高端酒店平均入住率不足60%,创下近年同期新低,而经济型酒店入住率高达92%,部分热门景区周边民宿更是一房难求。这种分化反映出消费者在住宿选择上更加注重性价比。餐饮消费同样呈现类似特征,景区周边餐馆人均消费下降26%,快餐、小吃等平价餐饮业态客流量显著增长。

也就是说在这些出游大军中,真正选择豪华游的只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在践行着"穷游"理念。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每次逢年过节,国内老百姓即使手上没几个钱,也还要选择“穷游”呢?对此,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01 穷游确实是一种精明的消费选择

穷游之所以能够盛行,一方面是得益于旅游产业链的日益完善。过去十年间,国内旅游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铁网络四通八达,廉价航空遍地开花,民宿经济蓬勃发展,各类旅游APP让比价变得轻而易举。这些变化大大降低了出游的门槛,使得"花小钱办大事"成为可能。一位资深旅游从业者透露,现在一个三口之家选择经济型出游,三天两夜的花费可能还不及十年前的一半。

特别是在交通成本上有显著的降低。以北京到西安为例,高铁二等座票价仅需515元,飞行时间2小时。住宿方面,青年旅舍一个床位只需50-80元,经济型酒店也不过200元左右。景区门票通过提前预约或选择小众景点也能省下不少开支。一顿地道的当地小吃,人均消费往往不超过30元。精打细算之下,一个三天的短途旅行,总花费可以控制在1000元以内。



实际上,社交媒体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各种自媒体平台上,大量"百元玩转某地"的攻略获得极高关注。这些内容不仅提供了实用信息,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一种新的价值认同:精打细算不是寒酸,而是智慧;不铺张浪费不是小气,而是环保。在这种氛围影响下,穷游甚至成为了一种值得炫耀的生活方式。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开始追求更有质感的消费体验。与其在五星级酒店睡懒觉,不如住青旅结识新朋友;与其在米其林餐厅摆拍,不如去夜市感受人间烟火。这种转变不是消费降级,而是消费升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追求物质享受转向追求精神满足。

当然,穷游不等于劣质游,真正的穷游达人往往做足功课,他们知道什么时候买机票最便宜,哪些景点有免费开放日,如何避开人潮高峰。这种精心规划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乐趣。相比之下,那些为了省钱而省钱的"伪穷游",比如住不安全的黑旅店、吃变质食品等,不仅无法带来快乐,还可能危及健康安全。



02 通过旅游可以缓解生活压力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房贷车贷、子女教育,这些重担压得人喘不过气。数据显示,我国职场人士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超过9小时,近七成人表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个释放压力的出口。

旅游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离开熟悉的环境,置身于陌生的风景中,这种空间转换带来的心理效应不容小觑。心理学家指出,环境变化能有效刺激大脑产生新的神经连接,帮助人们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即便只是短暂地离开办公室,也能让人获得精神上的喘息。

更重要的是,旅游带来的仪式感不容忽视。中国传统节日讲究团圆,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让很多人无法真正"回家"。于是,旅游成了一种替代性的仪式。通过规划行程、购买车票、收拾行李这一系列动作,人们实际上是在完成一种心理上的"断舍离"过程,暂时抛开日常生活的琐碎与压力。而且相比购置房产、子女教育等大宗支出,旅游的花费相对可控,一次短途旅行可能只需要几千元,却能带来持续数月的愉悦回忆。



03 “羊群效应,跟风旅游”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天生具有从众心理。当看到周围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时,我们会不自觉地产生"我也要参与"的冲动。这种心理在节假日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办公室里同事都在讨论假期计划,当朋友圈被旅游照片刷屏,很少有人能完全不为所动。即便经济条件有限,人们也会想方设法安排一次"穷游"。

面子文化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很多人出游并非单纯为了放松,更是为了能在社交圈里"有话说"。在亲友聚会时,若别人都在谈论旅行见闻,自己却只能沉默以对,这种社交压力往往让人难以承受。于是,周边游、一日游就成了折中之选。花几百块钱就能获得谈资,这笔"社交投资"在很多人看来相当划算。



当然,社交媒体也放大了这种跟风现象。精心修饰的旅游照片经过滤镜处理,营造出人人都在享受生活的假象。这种"展示效应"让观望者产生焦虑:别人过得这么精彩,我是不是也该出去走走?殊不知,照片背后的真实情况可能是人挤人的景区、昂贵的消费和疲惫的行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跟风旅游也有可能带来失望。如果你跟风去了一些人满为患的热门景点,服务质量下降,预期的放松变成了新的压力就麻烦了。有调查显示,超过60%的游客在长假结束后感觉更疲惫。这种"为了旅游而旅游"的现象,反映出人们还没学会真正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规划假期。



所以,节假日来临前,不妨先问问自己: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休息?是必须远行才能获得满足,还是在家附近就能找到快乐?记住,高质量的休息不在于去了多远的地方,而在于是否真正放松了身心。摆脱羊群效应,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过节方式。

总的来说,"穷游"现象反映了中国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随着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大众消费正在从炫耀性消费转向体验性消费,从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这种转变既包含主动的文化升级,也包含被动的经济适应。旅游作为典型的体验消费,其相对重要性在提升。未来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成熟,旅游消费可能会呈现更加多元化和理性化的趋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