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的水泥路又宽了两尺。



王大叔蹲在新翻的田埂上,盯着远处塔吊转个不停。

"都说种地看天,现在手机能查大棚温度嘞。"他拍拍裤腿上的土,眼里透着新鲜。这是花都"百千万工程"铺开的第三个年头。

区里刚印发的行动方案摊在村委办公桌上,66个项目、1148.

42亿元投资,像把火点在每个镇村的规划图上。

产业提质首当其冲,6个战略性产业、3个未来产业,让种了半辈子地的老李犯了难——自家鱼塘要搞"10亿级产业集群",鱼苗咋选、销路在哪?矛盾藏在细节里。狮岭镇的皮具厂机器轰鸣,可隔壁村的阿芳还在愁家门口的泥路。

方案里说要新改建农村公路42.



26公里,她掰着指头算:"啥时候能修到咱村口?

"更让人琢磨的是,老小区改造要做成"未来社区"样板,头发花白的张姨站在晾衣绳下嘀咕:"电梯装了,物业费会不会涨?"争议背后是盼头。

梯面镇要打造成"森林康旅重镇",山脚下的农家乐老板老陈第一个响应。

可他又犯愁:游客多了,垃圾处理跟得上不?

村里年轻人够不够回来帮手?

这些问号,跟着"光伏+建筑"试点、20.19万株新树种植计划,一起悬在乡亲们心里。



数据撑着底气。

2025年争创国家A级景区,打造民宿集聚区,意味着老陈家的土菜馆能挂上牌。

新建的"数智"零工市场,让村口晃荡的年轻人有了去处;3所中职学校整合,娃们学技术不用跑远路。

但也有人担心:产业集群搞起来,会不会抢了小农户的生意?

土地流转后,自家菜园还能留不?个人见解藏在唠嗑里。我蹲在村头听大伙聊天,发现大家最怕"一阵风"。

就像赤坭镇搞全域土地整治,村民既盼着低效用地盘活,又怕老规矩被打乱。"强村公司、职业经理人,这些新名堂,得让咱看得懂、能参与才算数。



"种了三十年果树的赵叔说得实在。

农谚里藏着硬道理。"人勤地不懒",如今政策像春雨,可种子能不能发芽,还得看扎根深不深。

花都的变化看得见:光伏板爬上了屋顶,新学校的铃声响起来,夜市的灯火旺起来。

但也有留白——比如偏远山村的信号覆盖,比如老人看病的最后一公里,这些没写进方案的细节,才是日子的真章。收尾得落在心窝上。

走在新修的河堤上,晚风带着泥土味。

王大叔指着远处的产业园说:"只要政策不摇摆,咱老百姓肯出力,穷沟沟也能变金窝窝。"这话糙,却说到了根上。

三年攻坚不是终点,是咱城乡手拉手往前奔的新起点。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咱花都的明天,肯定更敞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