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原著中,唐僧这个人物太不讨人喜欢了。
我承认曾经被他夜里为猴子缝制虎皮裙的情节感动过,然而,这其实是电视剧改编的情节,原著中并没有这样的描写。
真实情况是,猴子被唐僧从五行山下解救出来后,路上打死一只虎,亲自剥了虎皮将就围在身上遮羞,后来在陈老翁家借了针线,自己缝制的虎皮裙。
并且,当时悟空趁着唐僧沐浴,顺手扯了他脱下的长袍穿上,再在外面围了一圈虎皮裙。唐僧洗完澡看到悟空的装扮,夸赞的同时又不好意思地表示,如果猴子不嫌衣服残旧,这长袍就给他穿了。
也就是说,猴子赤身裸体从五行山下出来后,唐僧就没想过拿一件旧衣服给徒儿先遮遮丑,还是人家自己想办法办妥这件事。
唐僧在电视剧中的暖男人设一下就崩了。
后面,唐僧动不动就眼泪长流,婆婆妈妈的表现也特别多。有时还对猴子冷嘲热讽,没有一点大唐高僧的风范。按照书中所述,他取经时已经31岁了。一个大老爷们哪怕再不会武功,表现也不该这样脓包。
所以我严重怀疑《西游记》作者的私心,捧一踩一,用唐僧的无能反衬孙悟空的无所不能。
小说中唐僧还有一个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他坚持的“不杀生”理念,多次双标。
他刚出发取经不久,路遇猛虎,被猎户刘伯钦所杀,“钢叉尖穿透心肝,霎时间血流满地”。见此情景,唐僧没有对惨死的老虎哀悼,只说了一句:“造化!造化!这只山猫,够长老食用几日。”
后面孙悟空也一棒打死老虎,“被打的脑浆迸万点桃红,牙齿喷几珠玉块”。唐僧目睹这一幕,也没有斥责孙悟空杀生,反而称赞他比刘伯钦厉害,“强中更有强中手”。
而当师徒俩被六个强盗拦住索要钱财,孙悟空一怒之下将他们全部打死。唐僧见状勃然大怒,指责孙悟空:“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孙悟空辩解:“师父,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哩。”唐僧道:“我这出家人,宁死决不敢行凶。”
合着蝼蚁、飞蛾是命,老虎就不是命?打死坏人是行凶,打死老虎就不是在行凶?
之后孙悟空降妖除魔,打死很多妖怪,唐僧大多时候都选择了默许。
而白骨精为吃唐僧肉,三次变幻成人形接近唐僧师徒。孙悟空凭借火眼金睛识破其诡计,三次将其打死。唐僧认为孙悟空滥杀无辜,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斥责,甚至念起紧箍咒,不顾师徒情分,执意将孙悟空赶回花果山。
这些情节表明,在唐僧心中,妖怪、动物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当前两者威胁到人的安全时,他对其被杀持容忍态度。
但对徒弟杀人的行为,唐僧一直采取零容忍。
他的这个底线却在女儿国被自己破了。
唐僧师徒行至女儿国时,唐僧和八戒误饮子母河中水,不久就腹痛难忍,后听当地人解释,才知道是怀孕了。
对于怀孕的事实,八戒被迫接受,只要求去请一个手轻的稳婆接生,唐僧第一反应却是要打胎。书里描写,三藏哼着道:“婆婆呵,你这里可有医家?教我徒弟去买一贴堕胎药吃了,打下胎来罢。”
此时腹中的生命虽然尚未成型,但在佛教的观念里,生命自孕育之初便已存在,打胎无疑是杀生之举。
唐僧没有丝毫犹豫,迫不及待想打胎的举动,与他平日里坚持不杀生的人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虽然当时唐僧又痛又怕,情有可原,但其行为逻辑的矛盾性,还是给人留下了“双标”的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