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芒来小姐 编辑: 阿若

来源: 壹点灵心理

ID: yidianling0

你的伴侣也总在吃饭时玩手机吗?

我在朋友聚会中抛出这个问题,出乎意料的是,大家纷纷响应:

“我花两小时做好一顿饭,他一坐下来就开始看手机,问他好不好吃也很敷衍,我心情一下down了。” “以前一顿饭我要跟他说好多次‘你能不能别玩手机了’,现在我也玩,懒得看他,眼不见心不烦。” “天天吃饭都看着他的手机壳,我对他的手机壳比对他的脸还熟悉。”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变化太快,曾经我们彼此问候“吃了吗”,高兴、不高兴时,都会想和伴侣、家人一起吃顿好的。

如今我们很难再一起好好吃饭:一部手机、一次加班、一顿潦草的外卖……都把本该“一起好好吃饭”的温馨时光,变成亲密关系里的无言区。

从什么时候开始,「四季三餐两人一生」不再是关系常态?

失去了一起好好吃饭的时光,又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呢?


图源:pexels

01

长期点外卖,‍‍‍‍‍‍‍‍‍‍‍‍‍‍‍‍‍‍‍‍‍‍‍‍‍‍‍‍‍‍‍‍‍‍‍‍

关系注定不长久

电影《爱情呼叫转移》里,有一幕非常经典的场景:

徐峥饰演的丈夫和妻子在家吃炸酱面,妻子嗦面的声音、沾油的嘴角、发呆的状态,都令丈夫感到窒息。

以至于他说出那句:“我们离婚吧。”

妻子瞠目结舌,以为自己哪里做得不好,但丈夫觉得:

你没有哪里做得不好,只是我不想再跟你一起像这样吃饭了。


图源:电影《爱情呼叫转移》

书籍《饱食穷民》里有一段描述:

在精神分析领域,食物具有“温暖”、“有气味”、“有味道”、“冒着热气”等属性。

对于人类来说,具备这些属性的食物,会给我们带来和「母亲」或「母亲的身体」相同的感受。

也就是说,好好吃饭会带来「母性体验」

一顿没有气味、味道、热气的饭,会令人觉得陌生、疏离、冰冷。

而这种母性体验,又是造就伴侣间情感链接的一部分。

就仿佛吃饭之外的时间,我们都在离别,一起坐在餐桌上互动那一刻,心才真正聚到一起。

缺了它,再缠绵的关系都好像隔了一层。


图源:pexels

一位刚刚经历分手的来访者说,她和前男友的感情淡得很突然。

刚在一起时,他们工作都不是很忙,会轮流做饭,每天下班后一起逛菜市场是她最喜欢的时间。

可随着两人工作越来越忙,对着电脑吃外卖的时间越来越多,她能感到,明明和男友生活在一起,感情也还是在,对方却越来越不在她心里了。

她尝试过沟通、改变,可男友觉得过日子就是这样”、哪有时间天天一起做饭吃饭

两人的关系其实没什么大问题,以至于分手后,她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太小题大做。

可回老家和父母一起吃饭时,她才明白这段感情真的不适合自己。

饭桌上,妈妈给爸爸添饭、爸爸给妈妈夹菜,偶尔聊几句家常。

这寻常的一幕深深触动了她,使她意识到,

自己理想的感情,无非是像爸妈一样,每天和另一半一起好好吃饭而已。

从小感受着饭桌上的脉脉温情长大,和敷衍疏离的用餐场景一对比,就能马上体会到关系里缺了什么,而这部分又是如此重要。

02

好好吃饭

是情感温柔的落点

哲学教授于小伟在访谈中说:

食物最终指向的是人和世界的关系,包括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他人的关系,人和自己的关系。

快节奏生活令人心浮气躁,而一些具体的落点可以让我们沉下心来享受当下,“一起好好吃饭”就是一个具体的落点。

这个落点,从两个方面托举着我们:

第一,滋养自我。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一书中提到:“一个人要完成生存的使命,就必须去适应现实环境,从外界获得所需的一切。

这种在人与现实环境之间的交往中,产生的新的心理系统,就是自我。”

一起吃饭,是人和现实环境最基础的交往——

满足了基本的进食生理需求,获得了基本的人际互动需求,维系了基本的安全与归属感需求。

因此,想要塑造健康的内在,让自我强大起来,“一起好好吃饭”就是最容易练就的基本功。


图源:pexels

第二,充实心理能量场

有研究人员对比和分析了各类社交方式,发现,一个人线下互动的比例越高,就越不容易感到孤独。

我们与亲近的人面对面在餐桌上互动时,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活跃起来,这令我们更容易对他人的情绪、状态感同身受。

因此,经常与伴侣、家人一起好好吃饭,会令我们感到,

“我真的有好好在参与生活。” “这就是平淡日子里的充实感。” “我被身边人看见、接纳着。”

进而,搭建出一个巨大的、丰厚的心理能量场,支持我们度过最难熬的时期。

就像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中,金明育儿时遇到挫折,妈妈在饭桌上对她说:

“你要把鸡腿留给自己吃,想做什么就去做……

有一天,你会被你的孩子摆在最后,所以现在多做你想做的事。”


图源: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

无论跟家人还是伴侣,饭间流露的真情,很多年后再想起来,也依然会是我们内心温暖的支柱。

03

从现在开始

专心吃饭‍‍‍‍‍‍‍‍‍‍‍‍‍‍‍‍‍

微电影《餐桌上的陌生人》里,妻子在吃饭时问丈夫:“你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

边吃饭边忙着敲键盘的丈夫问:“你说什么声音?”

妻子心酸地说:“就什么声音都没有,好安静啊。”


图源:微电影《餐桌上的陌生人》

她在餐桌附近捡到丈夫遗落的录音笔,里面是丈夫在工作时顺手放在餐桌上,误录下来的音频。

出于好奇,妻子听了笔里的录音,却越听越不是滋味:

两人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偶尔有几句,也都是她单方面关心丈夫“先吃饭”“汤要凉了”,沉迷工作的丈夫说“恩”“知道了”。

大部分时间,餐桌上只有碗筷声、键盘声、电视的背景声,却没有两个人的交谈声

她把录音笔留给丈夫,仿佛在宣告她对这段感情的失望。好在,丈夫听完录音后做出了改变——

买了一台投影仪,放下工作,和妻子一起边看电影、边享受美食。

当久违的笑声重新出现在餐桌上,日渐疏远的夫妻也重新拥抱在了一起。


图源:pexels

“一起吃饭”寄托了我们对情感和生活的渴望,因此,我真心建议大家:

如果你觉得生活有些黯淡,就从好好吃饭开始提亮。

一周哪怕只抽一天时间,和伴侣一起搭伙做饭。

从买菜开始,有商有量地规划这顿饭;到洗碗结束,一起回味刚刚吃的哪道菜特别可口。

整个过程,其实是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笔下的成长型空间」,它打破了固定不变的生活模式,使得思维和情感一起流动起来。

抛开个人的忙碌,专注关系的深度,人的空间并不会因此缩小,反而会被支撑得更广阔。

除此之外,不妨在用餐期间增加互动。

家庭治疗师Satir认为,互动是人应对环境的方式,不适应的互动会导致家庭功能的失调。

比如,一起吃饭时对另一半这样说话:


“说了多少遍不要放味精,你听不懂是不是?” “你怎么又忘记刷碗了?你的脑子能不能记点事?”

而“一起好好吃饭”,意味着创作更多好的互动,比如和另一半聊聊情绪:

最近有遇到什么烦心事吗?

或者聊聊日常琐事:

我今天撞见隔壁小孩了,长好大了。

又或者,聊聊另一半的优点:

你今天厨艺发挥得特别好。

如果不太想说话,也可以放下手机,给另一半夹菜、添饭、盛汤,用行动无声地告诉对方:

我在关注你,我的心思都在你身上。

就像于小伟说的:“人生需要刻画,而吃饭就是一种刻画。”

情感并非放着不管就能生长,而是靠着一顿饭又一顿饭来深深嵌进关系里,成为关系的一部分。

如果你下次和另一半产生矛盾,或者感到家庭成员之间有些疏离,试着一起买菜、做饭、吃饭,并努力创造好的互动吧。

一餐一饭间,所有烦恼冲突都会落进胃里。

而一起生长血肉的你们,会缔造更深厚的连理。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