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车位破解停车难困局,“火眼金睛”智能设备守护充电安全,合署办公提升服务质效……如今的大宁路街道,正通过党建引领物业治理的生动实践,让居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小事”,大宁路街道创新构建“红色引擎”驱动体系,实现物业服务与社区治理同频共振,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下的物业治理新路径。
党建引领筑牢物业治理底盘
在慧芝湖花园小区,每月都会上演一场特殊的“联席会议”:街道工作人员、社区民警、城管执法队员、物业经理、业委会成员围坐一堂,共同破解群租整治、非机动车停放等治理难题。
这正是大宁路街道构建党建引领物业治理体系的生动缩影——街道层面每月召开物业治理联席会议,像“绣花针”般穿起党建、平安、管理、自治等多方力量;综合网格将12类“三跨”问题纳入治理清单,整合网格资源让痛点问题在“家门口”化解;居民区“1+5+X”平台则发挥“一个居民区,一个包联领导、机关干部、社区民警、城管执法队员、律所律师”的赋能团队作用,及时协调处理居民反映的物业服务问题,实现“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格”。
在业委会建设中,党组织也发挥着“红色细胞”培育作用。通过党员业主座谈会、楼组长推荐等机制,18个小区实现居委会成员与业委会委员“双向交叉任职”,慧芝湖花园在公共设施完善、动用大额维修资金等重大事项表决前主动向党总支“通报,接受指导和监督”已成为常态。在物业领域,中海、华润、静置等企业党支部带头设立16个党员示范岗,亮明身份的物业党员们化身“全能管家”,让“有困难找党员物业”成为居民口头禅。
多维机制激活共治动能
大宁路街道不断探索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的“1+3”合署办公模式,实行“首问责任制”强化“接诉即办”的响应机制,让居民诉求得到“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吸纳的社区民警、居民区法律顾问等专业解纷力量,也极大地提升协同治理效能和善治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街道根据“居委会、业委会、业主代表、街道职能科室”四方评价,创新构建起“三色预警”动态监管体系——对管理优良、突出贡献的物业进行表彰奖励;对于考核成绩下降的物业挂“黄灯”,开展个案辅导;考核成绩不理想的物业将被挂上“红灯”,接受“进驻小区”专项督导,形成良性竞争格局。
此外,街道还开出“培训+实战”双处方:制定《业委会履职规范化评价体系》,通过基层党建(基层治理)学院大宁分院开展培训;围绕物业调价、树木修剪等棘手问题开展培训和案例研讨,进一步提升业委会成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夯实社区基层治理基石。
民生答卷写满幸福细节
在宁和小区,刚落成的电梯间里居民们笑意盈盈——这个曾被列入“美丽家园”改造的售后公房小区,如今已实现“颜值”与“功能”双提升。
截至目前,全街道稳步推进26个小区的美丽家园建设,推动老房加梯97台,垃圾箱房、车棚等更新改造34处,辖区340台使用超15年电梯中,完成大修和更换的有69台,32台正在推进更换,进一步强化住宅电梯全生命周期管理。
针对停车难问题,街道在永和南、永和北、大宁路540弄等6个居民区利用党建共建平台,从周边园区、商圈挖掘共享车位1140个;针对电瓶车充电安全问题,对合租户等重点人群、规模性租赁房、沿街商铺等安装1184套电动车电瓶入户充电“嗅探”阻断设备,在22处非机动车棚安装“火眼金睛”火情捕获装置;通过视频分析等智能手段,打造“小包垃圾AI识别”智能应用场景,形成“自动发现—主动解决—跟踪督办—处置反馈”工作闭环体系,让垃圾分类从“人工盯”转向“科技管”。
数据是最生动的注脚:今年一季度,街道物业类12345工单结案317件,数量较去年同比下降26%,满意度逐步提升。
从“问题清单”到“幸福账单”,大宁路街道正用“红色物业”的生动实践证明:当党建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最末梢,每一件“关键小事”都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加分项”。
记者:彭旭卉
编辑:梁慧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