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彭依梦

人潮涌动的青石巷里飘起汉服少女的衣袂,VR技术点亮的“侏罗纪”前排起蜿蜒长队,山野帐篷营地闪烁的萤火映照着年轻旅人的笑脸……这个“五一”,浙江文旅市场以一场“人气热、消费旺、秩序稳”的全民奔赴,在“诗画江南”的立体投影中写下了3114万人次的流动诗篇。

新“游”态蓬勃生长

在消费升级与产业变革的双重驱动下,文旅新“游”态正以破竹之势重塑行业格局。作为文旅创新高地,今年“五一”,浙江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坚持“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旅业态创新,积极打造“数旅、市集、非遗、文博”等“潮流型”消费场景,为来浙游客带去难以忘怀的旅游体验和情绪价值。

“爸爸你看,那是春晚上扭秧歌的机器人!”“五一”期间,来自河南的李宇明带着儿子来到了杭州西湖区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在机器人导游“笨笨”的带领下,他们体验了一场精彩的AI科技奇妙游。

“趁着假期带着孩子来杭州感受一下科技氛围。他亲眼看见了能自主充电的、会后空翻的机器狗,还学习了机器人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收获不少!”李宇明说。


“五一”期间,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累计接待了40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研学团。文三数字生活街区供图

“这个面积近千平方米的体验中心,集中展示了机器人、AI大模型、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成果,满足了市民游客近距离体验、感受前沿科技成果的需求。”杭州文三数字生活街区总经理刘静介绍,“五一”期间,街区累计接待观众5万余人次,同比增长近50%。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聚客磁石,那么消费狂欢便是流量涌动的核心引擎。今年“五一”,有着“世界超市”之称的浙江义乌,以深化“义乌好好逛”文旅IP建设为抓手,推出了“旅游+购物”的消费新模式,吸引了一大批外国游客前来体验“进货式”旅游。

“五一”期间,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一家名为“今奇玩具”的店铺每天都会吸引不少“洋面孔”,店内各式各样的3D打印玩具以及批发零售兼顾的经营模式更是让远道而来的外国客商们忙不停。

“店门口这些是拿来零售的现货,2元到10元不等,很受欢迎。买一件也是批发价,希望能让游客最大程度享受到性价比,感受到来自义乌的热情。”店铺负责人吕旭连说,“很多外国客商是拖着行李箱来的,他们不仅到店内看样、拿货,也为家人朋友带去礼物。”


5月3日,浙江义乌中国进口商品城迎来国内外游客。义乌市委宣传部供图

此外,为放大“旅购”强引力,义乌推进支付服务、行李运送、入境来义等八大便利举措,不断优化入境服务,方便国内外游客出行。据统计,“五一”假期期间,义乌接待全域游客超277万人次,同比增长30%。

从“看景”到“入景”

当“特种兵式旅游”的热潮尚未褪去,沉浸式旅游已然成为新风口。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将“深度在地化体验”列为旅行首选,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夜游、沉浸式街区等深度沉浸项目不断被开发出来,推向市场。

今年“五一”假期,《一越千年·古韵长歌》大型沉浸式夜间演艺活动在浙江绍兴古城多个街区联动开启,该表演秀以越王出征为故事背景,通过越王点将、投醪出征等故事,串联了古轩亭口、越王台、府河里等八大场景。


“五一”期间,《一越千年·古韵长歌》大型沉浸式夜间演艺活动在绍兴古城开启。越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今天沉浸式参演了一场大型古装戏,过瘾。”演出期间,来自上海的田新晨和朋友们化身“越国子民”,与“将士”同行、与“范蠡”共谋,从“看景”到“入景”,在身临其境的别样体验中感受历史韵味。

区别于传统景点“拍照即归”的模式,沉浸式旅游让游客们不仅是一个观光者、一个台下的看客,更是真实参与故事情节的剧中人。

人民网浙江频道注意到,今年“五一”假期,浙江多地掀起“沉浸式剧本杀+文旅”热潮,以角色扮演、剧情推理为核心的沉浸式体验项目,正成为吸引年轻游客、激活地方文旅消费的“流量密码”。

“老街突遭外国资本倾销危机,本土商会联合漕运发起‘关税保卫战’!”“五一”期间,温州平阳坡南历史文化街区创新推出了“平阳往事”大型沉浸式互动嘉年华活动,为市民和游客打造假日消费新体验。

“这次特地带家人来体验一下剧本杀,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一起完成任务。”来自江苏的陈先生告诉人民网浙江频道,实景剧本杀独具特色的故事情节将古街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衔接在一起,让游客们在探索中逐渐融入“古街谜局”,在趣味互动中感受传统景区的魅力。


市民游客参与沉浸式剧本演绎。平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同样成为“剧中人”的还有杭州游客黄少甜。“五一”假期,她和朋友身着民国服饰,穿梭在嘉兴海宁的干河街历史文化街区,体验《志摩的珍品》实景剧本杀。

海宁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故乡,剧本内容以寻找徐志摩珍品为主题,融合了情景表演、寻找线索、揭开谜底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新鲜玩法。

“我平时经常玩剧本杀,但这种户外的实景沉浸式的玩法还是第一次!”黄少甜表示,通过参与推理解谜,在虚实交织的体验中完成对城市风土人情的多维度感知。

乡村旅游广受青睐

清晨6点,安吉余村的竹海尚未被游客的脚步惊醒,上海白领陈曦已经坐在民宿露台上,看薄雾从山坳间漫过。

“这里的时间仿佛被拉长了。”她笑着在朋友圈写下这段话,配图是远处层叠的茶山与一杯新炒制的安吉白茶。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和陈曦一样选择“慢节奏、轻体验”乡村游的游客不在少数。人民网浙江频道从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五一”期间,全省各地以绿水青山为背景,推出了踏青赏花、休闲采摘、漂流嬉水、房车露营等乡村生态旅游产品,为人们的假日生活提供更多选择。

5月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不灭窑火”开窑仪式,在“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浙江省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上演。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游客共同见证了泥土蜕变为“青如玉”的过程。

“早就听说溪头村的大名,这次过来体验了一把开青瓷盲盒,每一件作品都很精致!”重庆游客尹健亲手开启匣钵后连呼震撼。

“为更好迎接八方游客,我们以整村为载体,重点融入青瓷文化体验元素,营造出浓厚的青瓷艺术氛围。围绕‘玩泥吧’特色旅游产品,推出传统青瓷文化深度游。”宝溪乡副乡长姜肖瑜介绍。


“不灭窑火”开窑仪式现场。龙泉市委宣传部供图

据了解,游客们在溪头村不仅可以参与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活动,当地还准备了龙窑宴、千层糕、特色豆花、大碗茶等文化美食体验嘉年华和音乐会。这些活动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体验,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能。

“五一”期间,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为长三角游客打造了一场微度假文旅盛宴——“草莓宇宙 长三角生活派对”首期活动。活动锚定亲子家庭与文艺青年两大客群,深度融合非遗、游戏、音乐、体育、研学等多元业态,精准匹配“微度假”“轻旅游”市场需求。

“撑开是西湖,收拢是江南”。在青山村的共富工坊内,不少游客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习体验西湖绸伞制作。

“没想到我竟然复刻了白娘子同款!”来自扬州的黄女士兴奋地展示着半成品,并在社交媒体上记录了这一难得的非遗体验。


游客体验非遗技艺。余杭区委宣传部供图

“除了西湖绸伞彩绘外,还有金石篆刻、东海贝雕技艺、蓝夹缬方巾、木版年画等,确保游客每天体验不重样!”黄湖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五一”期间,活动每天能给青山村带来近5000人次的客流量。

此外,通过打造差异化旅游体验,乡村游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亲子家庭提供了便利。

“假期去热门城市基本是人挤人,我们家四个老人、两个娃,出行确实困难。”在上海工作的许女士,今年“五一”假期选择回到老家丽水“反向旅游”。

“这边环境很好,活动也丰富,全家人都为这次旅行点赞!”在丽水莲都的古堰画乡,许女士一家打卡了创意市集、水上项目和艺术展览,赏花踏青,收获满满。


外国友人头戴“移动画框”,化身“行走的世界名画”,穿梭在古堰画乡的街巷中,成为游客关注的焦点。莲都区农文旅集团供图

相关数据统计,2025年“五一”期间,浙江省休闲农业总收入17.6亿元,同比2024年增长6.5%;共接待游客904.7万人次,同比2024年增长10.3%。全省休闲农业总收入和接待人数均创历史新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