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最早的一批闯入者,行业大拿们纷纷看好并大力支持,然而从风光无限到迅速陨落,仅仅几年时间。



总计84亿的投资打了水漂,结果一辆车都没造出来,这让投资人叫苦不迭,连央视都公开点名批评。

这样一个离谱的企业到底是谁?为何84亿没造出车,却能豪掷5000万买零食?



本文所有内容均基于可靠信息来源,详情见文末说明。

曾经的顶流是如何炼成的

当新能源汽车成为主流趋势后,我国燃油车市场几乎被传统品牌占据,但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许多老牌车企开始向新能源转型。比如比亚迪、上汽、大众和特斯拉等国内外知名品牌都在积极布局。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势力也试图分得一杯羹。



然而,这杯羹并不是那么容易分到的。新老势力为争夺市场份额绞尽脑汁,强者站稳脚跟,弱者则惨淡收场。现实往往残酷,并非所有车企在转型后都能成功,有些甚至难以在夹缝中生存。而拜腾正是在这场变革中倒下的。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16年,这一年拜腾汽车成立。刚一亮相便吸引了无数目光,因为它的创始人之一是曾主导宝马i8项目的毕富康,另一位则是前英菲尼迪中国的掌门人戴雷,同时团队核心成员大多都是汽车行业资深人士。



如此豪华的阵容让拜腾一开始就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仅B轮融资就拿到了5亿美元。第二年,拜腾就在南京投入巨资建设了占地1200亩的生产基地,还在慕尼黑设立了设计中心,硅谷作为总部。



整整84亿人民币涌入其中,投资方不乏一汽集团、启迪控股、宁德时代这样的行业巨头。当时拜腾宣称要按照工业4.0标准生产,年产能计划达到30万台,这种自信让人感觉更像是要颠覆整个行业,而不是小心翼翼地试探市场。



可问题是,这些钱似乎并没有花在刀刃上。拜腾的“大方”很快引起了圈内的关注。北美办公室三百多人,一年光零食开销就接近五千万人民币,平均每人每年十六万,每天四百五,这比普通人的全年餐费还高。



而且买的还不是普通零食,全是进口巧克力、有机水果干以及小众品牌的薯片,和其他新势力精打细算形成鲜明对比。不仅仅是零食,这种铺张浪费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高管出行标配头等舱,宴请客户少不了顶级红酒。更夸张的是,一线销售的工服竟然从法国空运定制款,据说一套价值好几千元。



就连员工名片也要追求所谓的“品味”,采用进口特种纸,加上烫金工艺和金属装饰,一盒上千块。为了参加北美展会,更是不惜花费三十万美元空运展车,展完后再花重金海运回来,只为博个“闪亮登场”的效果。

这种对面子工程的执着追求,与初创企业应有的谨慎经营完全背道而驰。后来理想汽车的李想提到,拜腾一度拥有二十九位副总裁,单看薪资成本就够让人头疼了。这些表面光鲜的项目,实际上一步步将拜腾推向深渊。



糟糕管理埋下隐患

如果说挥霍无度是加速器,那么混乱的管理就是压垮拜腾的最后一根稻草。董事长与总裁本应齐心协力,却在关键节点产生了内斗。一方主张加大研发力度主攻海外市场,尤其是北美;另一方则认为中国市场才是重点,需要快速建立品牌形象并实现本土化。



两人在公司方向和资金分配等核心问题上互不相让,矛盾日益激化。高层争斗导致内部派系林立,明争暗斗不断。尽管公司规模不大,但副总裁人数一度高达二十九位,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资源分配杂乱无章,技术与设计团队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研发进度停滞不前。宝贵的时间和金钱全被消耗在内耗之中。更糟糕的是,全球CEO常驻北美,中国区负责人驻扎香港,沟通成本极高。据说两位老大去南京工厂的次数屈指可数。



雪上加霜的是,在总支出中,真正用于研发的部分不足百分之十五。对于一个标榜技术创新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自断生路。中国区研发中心话语权微乎其微,工作完全受制于北美,本土团队常常感到有力使不出。



内外交困之下,拜腾的失速只是时间问题。备受期待的首款量产车型计划一再延期,从2019年底推迟到2020年,再到遥不可及的2022年第一季度。最终市场等来的不是新车,而是拜腾即将倒闭的消息。那笔风光无限的84亿融资,几年间就被烧了个精光,连一辆量产车都没留下。



财务危机随之而来,连锁反应接连爆发。自2020年4月起,拜腾欠薪、拖欠供应商款项的消息层出不穷。紧接着北京、上海办公室关门,南京工厂因欠费停水停电,大规模裁员接踵而至。



最后的挣扎

其实拜腾并非没有尝试自救。2021年,他们曾与富士康达成合作,外界一度寄予厚望,希望制造业大佬能够挽救局面。然而好景不长,拜腾内部股东继续争斗,高层人事依旧混乱。富士康看清局势后选择退出,外部输血的希望彻底破灭。



更致命的是,核心团队也开始分崩离析。这对昔日搭档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先后离职,一个去了法拉第未来,另一个投奔了恒大汽车,合作就这样草草结束。内部矛盾无法解决,外部资金也无法续上,企业的命运就此终结。



2020年6月,拜腾正式宣布暂停中国内地业务,随后北美和德国办公室相继申请破产保护。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造车新星,就这样黯然退场。

之后几年虽有零星重组传闻,但始终未能改变其衰落的命运。拜腾背后的南京知行新能源及其关联公司最终走向法定破产边缘。



那片承载着宏伟蓝图的南京千亩工厂及资产,经过六次流拍无人问津后,最终以8.18亿底价成交,与最初的百亿投资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拜腾的故事成为了行业的笑谈,甚至遭到官方媒体点名批评。它用惨痛的事实证明,无论团队多么优秀,资金多么雄厚,如果不专注于产品和健康运营,最终只能是一场空梦。



“没有富贵命,却得了富贵病”,这句话或许是对拜腾最好的总结。繁华过后,满地狼藉,只留下一声叹息。拜腾这个名字,从一个充满希望的符号,变成了关于梦想、资本与人性弱点的复杂印记。



信息来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