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陈琳辉 侯佳欣 实习记者 梁思涵)丧失行动能力的患者是否能实现“意念操控”,改写人生剧本?看似科幻故事里的场景,现在每周三都在北京天坛医院脑机接口咨询评估诊室里“上演”。5月7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来到北京天坛医院脑机接口咨询评估门诊。

“他的意识非常清晰,希望能够通过脑机接口咨询评估,恢复生活的自主性。”在诊室门口,记者遇到了一位推着轮椅的患者家属,他告诉记者,轮椅上的年轻人因脑出血后遗症的困扰行动不便,日常生活中基本的吃饭、上厕所、洗澡等行动自主都变成了奢望。多位正在候诊的患者家属也表示,偏瘫患者生活难以自理,目前尝试过很多方法,收效很小,想通过脑机接口技术重获希望。

刚一进门,就看见一位患者头戴布满导联线路的“脑电帽”,根据显示屏中提示的指令想象“动左手”或“屈左手腕”,如果能稳定控制光标移动或触发肌肉电刺激,偏瘫患者就有可能拿到脑机接口“入场券”,进入下一步的解码评估。

“脑机接口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以非植入式脑机交互训练为主;植入式脑机接口需严格筛选患者并规范临床流程。”5月7日,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杨艺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天坛医院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脑机接口咨询评估门诊开诊,主要为患者提供正确知识普及、科学评估、精准筛选,根据临床疾病特征规范治疗路径,按照患者需求和实际情况推动技术临床转化。

脑机接口并非“万能钥匙”。杨艺坦言,目前适合脑机接口治疗的患者群体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专注力和依从性,并且能配合交互训练。例如因卒中(如脑出血)导致偏瘫,病程较长且康复需求强烈的中青年患者。这类患者大脑皮层功能保存较好(尤其卒中后未接受过手术干预的患者),通过脑电测试验证其特征信号的稳定性,如果能快速、稳定地通过意念控制外部设备(如光标、电刺激设备),则具备进一步尝试脑机接口的条件。


5月7日,天坛医院脑机接口咨询评估诊室内偏瘫患者头戴脑机接口电刺激治疗仪完成 抬手臂测试。陈琳辉摄

如何在脑电波的“海洋”里捞起希望?杨艺介绍,筛选流程包括行为学量表、脑电/肌电检测、功能磁共振等评估的初步筛选,以及排除手术禁忌症,也包括一些心理评测。之后才是确定是否适合植入式或半植入式脑机接口的复筛。目前植入式和半植入式脑机接口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需开颅手术,存在出血、感染等风险。运动脑机接口目前仅用于志愿参与科研的具备偏瘫、截瘫的患者,尚未正式用于临床治疗。无创的非植入式脑机接口已开始用于治疗,结合住院康复提升患者脑-机交互能力,通过脑电反馈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或控制外部设备。

“我们想通过脑机接口咨询评估门诊,纠正患者对脑机接口的误解,比如认为‘只要植入就能完全恢复’,并向患者提供科学、客观的认知。”杨艺表示,门诊还通过脑电测试,直观展示脑信号控制效果,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功能状况,增强康复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筛选出真正适合接受脑机接口干预的患者,避免资源浪费,确保脑机接口在临床应用的每一步都走得正确、安全、有效。”

除了服务个体患者,脑机接口门诊还承载着更长远的价值。通过持续积累基本信息、脑电、肌电等神经生理数据,门诊正构建起高质量的数据集,宏观描绘疾病谱图。这不仅有助于了解患者分布特征和技术适配需求,也有利于深入分析患者对脑机接口技术的需求与认知。为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信号解码算法优化、个体化治疗策略制定、行业规范出台以及未来政策支持等提供重要依据和支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