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胜利的曙光已经照耀在闽南,我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也正式召开,在会议上,著名爱国华侨义士陈嘉庚先生提到了厦门市长的人选问题。
“厦门有很多侨胞,华侨、华眷大都生活在厦门,因此厦门的市长人选能不能选闽南人或者华侨来担任?”
陈嘉庚的话引起众人的思考,毛主席听了也表示认可,不一会儿他就想到了一个好人选,问旁边的周总理说:“那个会打仗的县长在哪里?”
这个会打仗的县长是谁?
沙场儒将
这个能让毛主席都有印象的“会打仗的县长”,名叫梁灵光,是著名的沙场儒将。
梁灵光是福建泉州市永春县人,父亲梁绳基曾经是秀才,后来又自己去政法学堂读书,回家后在书院当起了老师。
不过福建人好像天生就带着经商天赋,梁绳基弃教从商竟然成了大富翁,商业版图遍布泉州、厦门、福州几个城市,甚至连上海都有产业。
不仅如此,他还是第一个到马来西亚投资的人,堪称是吃螃蟹的第一人。
在这样的家庭中出生,梁灵光从小就不愁吃喝,甚至生活得很滋润,但是在动乱的年代,有钱人的生活也不安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原本打算去日本留学的梁灵光对日本充满了厌恶,他毅然放弃了留学机会,到上海去学习,并且开始参加各种进步活动。
他在学校里写文章呼吁民众奋起反抗,加入抗日青年团,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思想。
对于国民党懦弱的表现,他更是深恶痛绝,经常在文章痛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汉奸、军阀全被他骂了个遍。
当然,他这么出风头肯定会遭到人记恨,好在他还有退路,父亲去世后大他9岁的哥哥梁披云扛起了家业,在马来西亚能给他提供安身之所。
但是梁灵光是一头“倔驴”,到马来西亚后照样写文章呼吁华侨帮助国家渡过难关,还创立了“雪兰俄邦反帝大同盟”“华侨抗日救国会”“左翼作家联盟”等进步团体。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觉得不能再躲在海外了,于是以《南洋商报》特战记者的身份回到国内,并且深入苏北组建了江苏民众抗日自卫队独立第一支队,发动群众一起抗日。
在苏北时,每次打仗他都上马第一个冲,身先士卒,下马之后带领战士们帮助百姓,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是“上马杀敌,下马安民”的沙场儒将。
不过此时他还不是正式的共产党员,所以在他通过关系打入国民党韩德勤部队后,发现韩德勤的枪口对准的是新四军后,他立马就带着队伍加入了新四军。
1940年这一年,梁灵光正式成为共产党员,并且在与韩德勤部队的战争中表现勇猛,战后被委任为如皋县县长。
成了县长后,梁灵光还是一如既往地发展抗日队伍,带领战士们与日军、国民党斗争,在“黄桥战役”中他的部队就立下大功。
苏中敌后地区是国民党重点关注的地区,扫荡、清剿、清乡都更为常见,但人们并不害怕,因为梁灵光这个县长会打仗,听他的准没错。
当地还有这样一句口头禅:梁灵光,真灵光。
苏北区党委大会,他被着重表扬,“会打仗的县长”名声由此而来。
1943年,他被调任为苏中四分区专员,带领部队多次与日伪军作战,光是这一年就歼敌近千人,俘虏370多人,还击毙了日军大队长山本。
1944年6月—10月的四个月时间里,梁灵光带领战士们与日伪军进行了450次大小战斗,歼敌1500多人,俘虏1200人,还缴获了大量的枪械、汽车、汽艇等。
抗日战争结束,解放战争随之打响,梁灵光仍旧是灵光得很,担任新四军华中九分区司令员、解放军第29军参谋长时,带领部队在“苏中七战七捷”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表现出色。
也正是因为他如此优秀,才让毛主席记住了他,并且提名他为厦门市长。
儒将成了闯将
1949年,一身军装的梁灵光接到了调令——担任厦门市市长,他也不推辞,听从党的指挥走马上任。
当时厦门被国民党统治已久,人民生活物资匮乏,好在很多华侨都有不少家资可以捐献,于是他呼吁侨乡们给家乡投资。
拿到投资的钱就开始一步步重建,大坝、铁路、水电站等水利工程一一安排上。
同时在政治上,他还要反特防奸、巩固国防,安排好侨民、侨眷,但他的脑子灵光,仅3年的时候就将厦门重整好,并且发展成工业强市。
在厦门人看来,梁市长不仅会打仗,政治上也是一把好手,人们对他都是交口称赞。
鉴于他的工作出色,梁灵光后来又调任福建省工业厅厅长、副省长等职务。
1980年,梁灵光被调往广东主政,到了广东后,他就在广州干了一件事——改革。
当时国家已经提出改革开放,广州就是一个很好的试点,于是他尝试放开物价、放开农贸市场、减少商品流通环节,激活经济。
此后他还将经济体制改革,狠抓市政建设,将投资环境改善好,吸引更多外资进入广州。
梁灵光的这些举措在当时是很勇敢的,当所有人都在观望的时候,他敢闯敢试,1984年邓公第一次“南巡”,看到广东的经济发展就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后来梁灵光又参与《中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修订,他清楚侨胞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始终为侨胞们奔走,还创办了华侨高等学府,兼任暨南大学校长8年。
其实不仅是他为国家奉献良多,他的哥哥梁披云同样是为家乡人民奔走,只是走的商道,梁灵光走的是政道。
他父亲梁绳基私塾时就广收贫困子弟学生,创办“进化小学”,捐1000两白银建立省立第二十中学。
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两兄弟都明白“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的道理,因此长大后即使生活无忧也心系国家和同胞。
在他们的家乡永春县吾峰镇吾顶村,他们的旧居“重卿堂”如今已经成为爱国教育景点,一边讲“一代大师梁披云”,一边讲“改革闯将梁灵光”。
在重卿堂不远的广场上,还有两兄弟的雕像,村里还有梁家人捐建的水泥路、桥梁、风雨亭、南阳学校等。
参考信息:
人民日报海外版:梁灵光——从沙场“儒将”到改革开放先锋
泉州网:重卿堂:“梁氏双杰”崛起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