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0日公布的《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长沙核心功能定位为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型科技创新高地。规划通过构建湘江西岸科创走廊与湘江东岸先进制造业走廊,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核心功能。



根据规划,长沙主城被划分为多个功能组团。其中,湘江科学城 - 解放垸作为河西科创走廊的关键节点,战略能级显著提升,将全力承担起长沙区域型创新高地的重要职能。

在 "三高四新" 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湘江科学城也发挥着创新磁极的作用,有力推动长沙向南拓展的战略布局。

2020 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明确指示:"要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这一重要指示为长沙发展指明方向,成为推动区域建设的强劲动力。



在战略指引下,大王山南片区加速实现转型升级。从生态修复示范区域蜕变为科创枢纽,从文旅品牌打造到宜居城市样本建设,大王山正以 “科、产、城、人” 四维融合的发展模式,快速崛起。

科创引擎

湘江科学城首开区的战略布局

湘江科学城被确立为全省科技创新 “一号工程”,承载着驱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使命。

面积达 5.8 平方公里的首开区作为湘江科学城建设的 “破题之笔”,既是科技创新的先行阵地,更是整体规划的关键起点。



(湘江科学城首开区总体鸟瞰图)

首开区以日新月异的建设速度,生动诠释了长沙推进重大战略的坚定决心与高效执行力,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强劲引擎。

其中,作为湘江科学城的标志性产业项目,湘江科学中心自开工以来便争分夺秒、全速推进建设进程。如今 “五大建” 正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勾勒出未来产业发展的蓬勃图景。



湘江院士港

攻克"卡脖子"的"技术堡垒"

总建面8.7万㎡的湘江院士港,是服务于前沿领域的院士团队,打造集科研攻关、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科研基地。2024年12月项目已经封顶,计划在2026年完成建设。



交易展示中心

科技界的“超级秀场”

项目总建筑面积 11.9 万㎡,以打造全国科技成果交易展示标杆平台为定位,融合科学与艺术元素,致力于打造城市新地标。项目预计于2026年建成投用。



科学交流中心

全球智慧的"风暴眼"

总建筑面积达11.8万㎡的科学交流中心,是承担科技交流与会务服务功能的场所,建有国际会议中心及星级酒店。项目预计于2026年建成投用。



湘江创新港

企业"孵化舱"

湘江创新港,总建面8.2万㎡,是聚焦科技企业孵化培育,构建共享办公、中试基地、实验室等创新载体。项目于2025年1月全面封顶,预计2026年建成投用。



科技服务中心

创业生态的"全能保姆"

2.8万㎡的科技服务中心,集成政务服务、人才服务、智慧城市管理等综合功能于一体,为片区发展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支持。项目已于2024年12月封顶,预计于2026年建成投用。



随着五大建筑群陆续竣工,湘江科学城将形成完整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生态链。未来,这里将汇聚数万名顶尖科研人才与创新团队,大批 “科技新贵” 将在此形成人才高地,为片区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推动片区发展。

产教研共生

高校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在大王山,高校不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功能配套”,而是创新生态体系中的核心引擎。通过教育、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这里正在形成一个以创新驱动为内核的发展模式,推动区域从“要素集聚”向“创新裂变”的质变跃升。

湖南大学科创港

前沿科技的"智慧大脑"

湖南大学科创港总占地面积约1600亩,规划布局“重大科学装置”“技术研究平台”“前沿交叉学院”三大板块,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未来技术等学科领域



目前,项目一期建设已经全面完成桩基施工,进入基础及主体建设阶段,预计于2026年9月湖南大学定名100周年之际正式投入运营。届时,将有7500名学子与2500名教职及科研人员入驻,整体建成后预计容纳高层次人才20000人。

湖南师范大学科创港

工科为核心导入高端人才

湖南师范大学科创港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约56亿元,用地面积约1200亩,将以新工科为核心,医科与文科协同,导入2万人以上的高端人才,成为湘江科学城重要的功能配套板块,进一步强化区域的人才储备与创新能力。



长沙市一中(湘江科学城校区)

"一校两址"模式

在基础教育领域,长沙市一中(湘江科学城校区)是湘江科学城内重要的教育配套,也是长沙市一中“一校两址”的创新之举,建有初中部和高中部,规划建设96个教学班,可容纳4200名学生在校学习和食宿。目前项目所有楼栋都已完成封顶,计划2025年9月开学。



新校区占地10万平方米,与本部形成“双星联动”的教育格局。这一布局不仅解决了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更成为吸引优质人才的重要磁石,助力区域打造人才高地。

湖南钢铁技术研究院

世界500强的"创新先锋"

15亿投资构建"技术研究+产业孵化+管理服务"三位一体平台,重点以突破先进金属材料及相关领域前瞻性、基础性、关键共性技术为研究方向。



项目集聚国内外高水平院校、科研机构、国际化企业科技创新资源,发展科技创新产业,打造世界一流创新型研究院。项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未来预计新增大量高端技术岗位,促进片区产城融合。

重大项目签约

中部科创标杆雏形初现

2025年3月18日,湘江科学城举行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现场签下36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415亿元,涵盖智能网联汽车(国家级检测中心)、航空动力(大飞机“卡脖子”技术攻关)、新材料(纳米技术全球布局)等多个关键赛道。



这些项目的落地,标志着“人才+技术+产业”三轮驱动模式全面提速,为中部地区打造科技创新标杆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2026年,随着这些重点项目相继投用,以及配套设施全面落地,大王山湘江科学城将完成从“要素集聚”到“创新裂变”的转型,成为中部地区科技创新的标杆性区域。

宜居革命

重构大王山人才引力场

当“职住平衡”成为全国科创城市的核心命题,大王山以独特的“长沙解法”,打造出一个兼具效率与品质的宜居生态。



在长沙主城区平均通勤时间约为30分钟的背景下,大王山通过地铁3号线及延长线、云巴无人驾驶系统,以及30余条市政道路的全面覆盖,构建起一张高效立体的交通网络。实现了“15分钟通勤圈”,为人才提供了便捷的生活与工作衔接。



优质教育和医疗服务是吸引人才长期定居的关键。大王山目前已建成10所中小学,规划总数达38所,这里汇聚长沙市一中、湖南师大附中、博才教育等名校资源,形成强大的基础教育矩阵。



同时,湖南省儿童医院(西院区)签约落地,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医疗配套,构建起“15分钟医疗教育服务体系”,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更为其家庭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自然资源是大王山的优势,为打造“15分钟生态休闲圈”,大王山以84%的中低密地块(容积率2.5以下)为规划理念,远超长沙六区一县33%的平均水平。

这一标准的规划使得区域内绿地覆盖率更高,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宜人。结合公园绿地、滨水山景等生态资源,让居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轻松享受自然与生活的融合。

“15分钟通勤圈”+“15分钟医疗教育服务体系”+“15分钟生态休闲圈”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意义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更创造了“最优一公里”的理想生活方式。这种全方位的宜居革命,让每一位来到大王山的人才都能感受到创新与生活的完美平衡。



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自2009年以来,片区头部房企如建发、保利、龙湖等相继入驻,带来了87%的高品质住宅项目。

据统计,仅2025年前16周,日均就有72组家庭实地探访,充分印证了大王山作为人才引力场的独特魅力。这种“创新与生活同频”的吸引力,正在为区域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未来图景

产城人融合的终极样本

从 2009 年生态修复筑基,到 2016 年文旅引爆路网成型;从 2021 年科创磁场集聚,到 2025 年中部科创标杆崛起,大王山的 2.0 进化史,正是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 2009-2015 破茧新生:生态修复筑基。2009年,大王山以生态修复为起点,告别了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发展模式。
  • 2016-2021 价值裂变:文旅引爆+路网提质。2016年,湘江欢乐城的破土动工拉开了大王山文旅发展的序幕。随后,片区内各道路路网工程统筹推进,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线的动工,将大王山纳入长沙主城区20分钟生活圈。
  • 2022-2025 能级跃升:科创磁场雏形已现。湘江科学城规划建设工作正式启动,2023年湘江科学中心、湖南大学科创港、湘江未来社区等7大项目同时动工,2024-2025各大项目相继封顶,片区“科创磁场”进度条狂飙,中部科创标杆崛起。

在这里,创新不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与生活共生长的生命体;城市不再是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让个体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命运共同体。这,正是长沙南拓十年的深层密码,更是献给未来的城市答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