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美方越来越感到紧张不安。他们害怕我国会全面超越他们,甚至有可能动摇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
因此,最近几年美方拼命想要压制我国的发展,结果没有一项能够成功。
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美国开始改变战略,试图复制一个“中华”的模式。
为此,美国将这两个国家视为备选目标,试图用它们的产业结合来替代中国。
那这两个国家真能成为“第二个中国”吗?
«——【·美国的“替代国”·】——»
2023年,印度正式超越中国,成为了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此外,印度的人口结构比中国年轻得多,15到64岁的劳动人口比例非常高。
在美国眼中,这正是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所在——那就是数量庞大、成本低廉的劳动人口。
所以,美国着手全力支持印度,期望它能接手那些从中国转移出去的制造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2023年6月,印度总理莫迪去了一趟美国,回来时带回了20多个合作项目,涉及半导体、国防科技和清洁能源等多个领域。
美国竟然破例让印度参与一些成熟制程芯片的制造,这在之前可是难以想象的事儿。
不过,印度的实际情况却让美国的计划频频受阻。
虽然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挺让人瞩目,但仔细一看,这份增长动力其实主要来自金融、房地产和服务行业。相对而言,真正的制造业和农业却进展缓慢。
说到底,印度的种姓制度可真是个老大难问题,深深影响了社会的流动性。低种姓的人和女性长期被边缘化,教育和就业机会都跟他们无缘。
尽管印度政府开始推广义务教育,可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实在不怎么样,而私立学校的学费又让不少穷家庭感到无奈。这导致了大量劳动力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根本无法满足高端制造业的需求。
另外,印度的土地私有制让企业在获取工业用地时碰壁,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也不高,真是让人头疼。
日本在印度投资的高铁项目原本预计2022年完工,结果到2023年8月才完成40%,工期延误得厉害。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美国公司在印度设厂后,竟发现那边的工人工作效率远不如中国,供应链管理也乱得不成样子,连电力供应都时常不稳。
结果,许多企业只能压缩投资,甚至撤离印度市场。
眼看印度难以担起“替代中国”的重任,美国的注意力又转向了越南。
这个与中国邻近的东南亚国家,最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出口额几乎和国内生产总值持平,因此被外界称作“小中华”。
越南的强项在于年轻的人口结构和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外加紧邻中国的地理优势,这让它成为全球供应链转移的热门地点。
美国对越南的支持真是毫不吝啬,不仅把两国关系提升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还答应要提供资金来助力越南的半导体产业和教育培训工作。
越南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个大问题,就是对外资和外部市场的依赖太重。
越南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使得它和国际市场紧密相连,全球经济一有波动,越南的经济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更重要的是,越南的工业体系对中国的供应链依赖程度很高。
很多在越南建厂的公司,它们的原料、配件甚至电力供应都得依赖中国。
2023年,越南因为缺电,导致不少工厂停工,最后还是靠中国的跨境输电,帮忙缓解了这场危机。
越南的基础设施真心不够强,港口的处理能力有限,铁路也比较陈旧,这些都让它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潜力受到了一定限制。
所以,不管是印度还是越南,短时间内还真替不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位置。
美国的智库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想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方案——通过“亚洲版马歇尔计划”,给这些国家提供大量资金和技术援助,助力它们迅速提升工业实力。
——【·亚洲版“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之所以成功,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外,还助力欧洲构建了现代工业体系。
如今,美国想在亚洲复刻这一模式,不过它的焦点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是更深层的地缘政治较量。
近几年,美国推出了不少新措施,比如“重建更美好世界”和“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承诺在发展中国家投入数千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目的就是要与中国的“一带一路”进行抗衡。
不过,这些计划的进展很慢,资金到位的情况也不咋地。
在外人看来,美国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更像是“说说而已”,而中国则真的是在“搭建桥梁、修建道路”。
相比于美国的空头支票,中国的“一带一路”行动真的是取得了不少实实在在的成果。
到2024年,中国在非洲、东南亚和中东等地铺设了好几千公里的铁路、港口和电网,这可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为中国企业创造了不少新市场。
美国想通过“亚洲版马歇尔计划”来抵抗“一带一路”,不过它最大的挑战其实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两种模式的不一样。
中国的投资一般不附带太多政治条件,更倾向于强调长期合作。
美国的援助通常和民主改革、市场开放等政治条件紧密相连,这让不少国家更愿意倾向于选择中国。
所以,美国想要“复刻中国”的计划,最大的难题其实在于它自己的经济结构。
«——【·这个计划注定行不通·】——»
过去几十年,美国的经济越来越依赖金融行业,制造业也在不断流失。
如今,美国的GDP有80%来自服务业,而中国则依旧在实体经济方面保持着强大的实力。
美国的一些智库表示,即便对印度或越南倾注大量资金,这些国家在短期内也难以打造出与中国一样完备的产业链。
更让人喊冤的是,美国的基础设施早已老旧,高铁建设远远比不上中国。
2024年,美国佛罗里达州要开通的“高铁”时速也就200公里,和自己开车相比也没快多少。而咱中国的高铁网络可是超过4万公里,速度可以达到350公里呢。
美国的政治极化对长期战略的实施也造成了不少影响。
贲杰民提到:“奥巴马和伊朗签的协议,特朗普一上任就会直接废掉。”
如果拜登政府签了一份文件,假如特朗普再度当选,这个协议可能会面临被废除的风险,特朗普可能会选择重新审视并撤销之前的决定。
这种政策的不稳定性让很多国家对美国的承诺产生了怀疑,而中国的政策相对来说更稳健,因此更受发展中国家的青睐。
美国的“复刻中国”计划揭示了其内心深处的战略焦虑。
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既不可能通过压制来阻挡,也很难找到切实可行的替代办法。
印度和越南虽然有点儿潜力,但短期之内很难替代中国在全球供应链里的位置。
美国的“亚洲版马歇尔计划”更多是个象征,实质性的投入和长远的战略支持却是欠缺的。
相较之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依旧在稳步实施中。
华为的进展显示,美国的科技封锁实际上让中国的自主创新速度更快了。
彭博社提到:“全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驾驶中国的电动车,使用中国智能手机上网,还依赖中国的光伏电池为家里供电……”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的“模仿中国”计划更像是一种无谓的挣扎,而不是一个真正可行的策略。
所以,全球经济的前景可能更多地取决于中国能否持续保持创新活力,而不是美国能不能成功“复制中国”。与此同时,中国在和美国的地缘竞争中,能不能争取到更多的合作伙伴,也是关键因素。
毕竟,如今这个世界,真正的发展机会来自合作,而不是冲突,看来中国比美国更早意识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