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年8个月,还清了!

城西法院发出《自动履行证明》为诚信“背书”

2025年五一前夕,温某在微信群中发送完最后一期的还款转账截屏后,如释重负地说:“终于结清所有债务了。”


事情还得从城西法院受理的一起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案件说起。2023年7月,温某因资金周转困难向银行贷款10万元,某保险公司承保了该笔贷款的保证保险。合同履行中,温某因多种原因导致经营收入减少,未能及时还款,保险公司遂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向银行理赔了贷款本息62207.36元,转而向法院起诉温某并进行索赔。案件审理中,温某陈述自己当前经济非常困难,但“人无信不立”,绝不愿意当“老赖”。在积极凑款偿还了其中10000元后,温某希望能与保险公司协商,对剩余款项达成分期偿还的协议。法官耐心听取了温某陈述的逾期事由,详细了解温某的经营收入情况后,和保险公司先后进行了多次沟通,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了分1年8个月共20期,每期偿还2610.37元的调解协议。

调解成功不是终点,如何做好督促履行的“后半篇文章”?案件结案后,承办法官和法官助理要求温某每月还款后将还款凭证发送至微信群中,定期督促温某履行还款义务。


2024年4月履行到第8期时,温某再次遇到经济困难,险些要放弃,微信群里法官助理鼓励温某:“坚持就是胜利,你已经还了大半年了,再坚持坚持,还完就无债一身轻了。”在办案团队的督促鼓励下,温某重新振作了起来,经过不懈努力,温某经营的生意也逐渐好转。2025年五一前夕,温某向保险公司支付了最后一期2610.37元的还款。时隔1年8个月履行完毕实属不易,法官和保险公司在微信中为温某点赞。假期刚结束,承办法官便为温某送达《自动履行证明书》,为温某在人生困境中选择直面困难、诚实履行“背书”,帮助温某恢复社会信用,为其消除在经营活动中的不利影响。


自2024年8月最高法院印发《关于加强立审执协调配合 推动矛盾纠纷执前化解的工作指引》以来,城西法院不断加强立审执协调配合,完善自动履行正向引导,综合运用履约保证、执前督促、自动履行证明等举措,激励负有给付义务的当事人主动履行债务,从源头上减少执行案件增量。下一步,城西法院将持续深化司法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推进立审执协调配合,让“失信受罚”和“守信获益”成为社会共识,以法治力量助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向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来源:城西法院

编辑:苗 艳

审核:冯 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