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短短九天内,两架F/A-18“超级大黄蜂”接连从“杜鲁门”号航母坠入红海,这不是一次偶发的技术事故,而是美军远洋战力在现实战场前线的真实溃败。5月6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援引多名消息人士报道,“杜鲁门”号上一架F/A-18F战机在尝试降落时因尾钩失效坠入红海,飞行员虽成功弹射,但整架战机化为泡影。而就在4月28日,同一艘航母上一架F/A-18E战机也因“紧急机动”躲避胡塞袭击而坠海。接连失事的背后,正是美军全球部署模式的巨大漏洞被公开撕裂。



F/A-18系列被美方长期吹捧为“世界最先进的多用途舰载机”,是美国海军航母编队中最重要的空中利器之一。其高昂的造价、高度依赖的电子系统和复杂的舰上起降机制,被视为美国全球干预能力的支柱。然而,这支“海上拳头部队”如今却频频掉链子,还是在红海这种美军自认为掌控已久的区域。最关键的是,两起事故都发生在也门胡塞武装持续对航母战斗群发起攻击的背景下,这无疑令“美式航母神话”再次遭遇打脸。

此次坠机,美军给出的初步解释是“尾钩未钩住阻拦索”,听上去像一次纯粹的机械故障,但对照前次因“紧急规避胡塞导弹”而坠海的说法,足以说明当前红海战场的局势早已超出美国航母的作战舒适区。战机在甲板降落失败并非首次,但接连损失战机却凸显美军操作训练的下滑与舰载系统的老化隐患。出事当天胡塞武装也再次对美航母发动攻击,美方是否依旧试图掩盖“战损真相”,外界不难产生合理怀疑。

从技术层面看,F/A-18作为一种依赖精密维护和高频率调校的高性能战机,对母舰的甲板起降状态、航速稳定性、电子系统完好度等要求极高。在中东战场复杂海空环境下,美军舰载系统一旦出现稍许误差,就可能造成飞行员无法精确操作。而这,正暴露出美军长久以来过度依赖“技术压制”和“完美操演”的战略幻觉,在面对弹道导弹、无人机、甚至小艇袭扰时竟然显得如此脆弱。



然而,胡塞武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国军队”,却在2024年以来频频让美舰陷入战术困境,甚至逼得“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更换部署区、反复调整节奏。而今,“杜鲁门”号再陷坠机风波,无疑在红海局势上演“低成本高压制”的典型案例。美军花费数十亿美元维系的航母战斗群,竟被弹道导弹与无人攻击形成的“灰区威胁”持续压制。

与此同时,美军对此类事件的通报方式也暴露出其持续回避真相的操控倾向,媒体报道来自“知情人士”,官方仅确认飞行员无大碍,对事故原因避重就轻。前次“躲导弹急转弯致坠机”的说法尚未彻底调查清楚,如今再次发生坠机事件,不仅没有彻底反思航母系统在实战压力下的可用性,反而继续以“尾钩未钩住”轻描淡写,显然是试图淡化这一技术灾难背后的战场实况。

更别提战机的经济损失。每架F/A-18E/F造价高达7000万美元,装备高性能雷达、电子对抗系统与精密制导设备,如今两架已成红海海底废铁,美军“维护霸权”的成本正在以惊人的方式吞噬纳税人金钱。而一旦胡塞武装或其他敌对力量打捞残骸,将对美军机密构成难以估量的情报风险。



美军舰载作战系统的连续失误,也将深刻影响其在全球范围内维稳、威慑与干预的能力。当前红海正处于中东多方势力角逐的前沿地带,美国一方面宣称要确保航运自由、支援以色列安全,另一方面却在实际部署中丧失最基本的技术控制力。这种“战略大旗举得高、战术执行一团糟”的对比,只会进一步打击其在盟友眼中的信心,也将加速其地区战略重心的动摇。

美国依托航母投射力量的时代正在逐步走向危险边缘。面对高烈度反介入作战环境,航母战斗群不再是不可动摇的铁拳,而越来越像是一只笨重的移动靶子。无人系统、岸基弹道打击和低成本高精度突防技术的普及,正在快速压缩航母的安全半径。而一旦指挥系统再出疏漏、后勤维护跟不上,下一场不只是“坠机”,而可能是“失舰”。

红海坠机,绝不仅是技术失误那么简单。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美军以航母为中心的旧世界霸权工具,在新战场、新模式面前开始显露老态。美军曾经引以为傲的全球投送能力,在胡塞武装这类“非对称对手”面前,竟如此笨拙、迟钝、被动。或许,是时候正视一个事实:军事神话的崩塌,往往不是从敌人最强一击开始的,而是从一个又一个“技术事故”中,慢慢溃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