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堵过高速,没景区排过队2小时,没被摆渡车坑过,没吃过15块烤肠的旅行,都是不完整的。
朋友们,五一朋友圈摄影大赛结束了吧?是不是该关起门来“骂骂咧咧”了——好好的旅游怎么就成了生存挑战?看到许多五一回来的同胞吐槽玩的不开心,挤成罐头的样子我有一种很心疼的感觉。
去过十几个国家,国内一多半景点我也去了,不谦虚地说,咱们的旅游资源放世界范围也称得上顶级了,可为什么咱们的旅游体验会这么糟糕?
套娃式收费
国内大部分景区本质就是给你制造各种麻烦,让你用花钱的方式获得所谓的方便。那心机战术堪称《孙子兵法》实体教学。
举例某盐湖(对,就是被骂上热搜那个)堪称圈钱教科书。十年前开车可以直达湖边,如今得先停车在八百里外的“游客中心”,坐摆渡车到景区大门,换景交车到湖边,再换小火车深入腹地(被骂之后终于收敛了)。
"保护性开发",无非就是让游客用人民币给景区铺路嘛。惯用的三板斧“圈地-设障碍-收钱”,这波操作,梁山好汉看了都要递烟:"兄弟,收过路费还是你们专业!"
景区连连看,全是复制粘贴
当代景区策划毫无创造力,全都是模板化——无论你去的是雪山、沙漠还是海岛,标配永远是“停车场-摆渡车-打卡点-特产店”,购物店还包装成博物馆方便旅行社填坑,一切操作只为利益最大化而非服务上帝。
景区里的同质化简直到了疯魔程度,每个地方必备小吃羊肉串,长沙臭豆腐,重庆酸辣粉,东北烤冷面,现在又多了个竹筒奶茶贴着城市名字,再来个地标性的冰激凌,也不知道哪个天才起的头,所有城市都在跟风仿制。
更绝的是,每个景区必备两个大字LOGO背景板,再配一个“想你的风又吹到了这里”,全是上学时抄作业那一伙的,你能想象大理古城上百家鲜花饼店,重庆洪崖洞几百家火锅店,长沙坡子街恨不得开1000家臭豆腐店吗。
都知道游客的钱好赚,所有城市都开始砸钱圈块地搞景区,翻新古建,各种浮夸灯光,五颜六色的招牌,塑料感的模型,不合时宜的垃ji桶,吵闹的土气音乐....连审美都趋同。
去这些地方不会有任何探索的感觉,闭着眼睛都知道下一个路口长什么样。唯一的挑战就是锻炼砍价,找找哪家店被博主收钱推荐过.....
其实游客的需求很简单,无非就是摆脱重复没有激情的生活,去另一个地方感受不同的文化和惊喜,衷心希望我们所有景区的旅游策划师能来点创意和新鲜观念,发掘一个城市最独特的价值,而不是一味的照搬硬套。
宰客三十六计
在许多旅游城市,游客脸上仿佛刻着“人傻钱多速来”——在某海港城市,出租车司机都是奥斯卡遗珠,你说去海鲜市场,他深情演绎:“那地方专坑外地人!哥带你去本地人才知道的宝藏店……”实际绕路三公里到提成店。你要不去他推荐的地方,他就敢不载你。
租车的时候老板慈祥如亲爹:“磕碰不碍事!”还车时秒变脸:“这道划痕值200,赔钱吧”,大排档老板当面捞的活蹦乱跳的虾,后厨端上桌就成了上周的冷冻货。太多手段让你防不胜防,关了这一家还有千万家,整顿后不久就恢复原样。
假期旅游=春运
中国游客的假期体验,完美诠释了什么叫“螺蛳壳里做道场”——我们的假期天数在全世界范围都是倒数,别说年假没几个人能真正享有,许多人甚至连双休都没有。
好不容易有法定假期还得各种凑天数,给你一种来之不易的感觉,这就直接导致井喷式旅游。想想咱们有多少人口啊,全国人民一到法定假日就像是被催促着出门,然后在景区表演“人体填色游戏”。
旺季极其考验一个城市的接待能力,许多刚兴起(跟风)的旅游城市根本无法消化这么庞大的客量,那就谈不上旅游质量。
咱们缺好风景吗?喀纳斯的晨雾、318国道的雪山,哪个不能硬刚国外?我们只是缺了点真诚——真正的好体验从不需要套路,就像爱情,算计太多注定要翻车。
最后说句大实话:游客愿意为青海湖的晚霞买单,但不想为摆渡车的汽油费众筹;我们甘心被敦煌壁画震撼,但拒绝被义乌披肩侮辱审美。
旅游的真谛应该是——在雪山脚下撒过野,在大排档里吹过瓶,在陌生的街头突然读懂:人间烟火,山河远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