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7个重磅文艺作品,香港西九文化区首次走出港岛,第一站选在上海,于6月18日至6月22日举办“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期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共同举办文化沙龙。

忙里偷闲,在上海两天里,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行政总裁(CEO)冯程淑仪特地去武康路喝了杯咖啡。在文化周里,西九会与本地咖啡连锁品牌合作,推出印有香港标志性城市符号的咖啡杯套及包装袋,向更多市民推介西九文化。

根据国际旅游组织(WTO)数据,全球40%游客在选择目的地时,会着重考虑当地是否有艺术场馆或文化演出。“西九文化区无疑是香港的文化名片。”在冯程淑仪看来,日益激烈的都市文化品牌竞争中,“立足本地、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成为西九乃至香港最大优势,“我们希望与上海同行有更紧密的合作,用好两地文化资源,向世界讲好香港故事、上海故事以及中国故事。”


来上海演出的双重压力

“无论是观众的欣赏品位,还是对节目的要求,上海是与香港最相似的内地城市。”即便如此,冯程淑仪坦言,带着“西九出品”来到上海压力不小。一方面来源于不同的语言环境,7个作品中两个用粤语演出——粤语音乐剧《大状王》和粤剧《霸王别姬》,虽然现场配有字幕,但难免会影响上海观众的观剧体验。

不过,之前在香港大火的上海故事《繁花》,给了港方不少信心。香港观众不太介意《繁花》剧中对白是上海话还是普通话,更关心的故事内容与制作水平。“演出时有字幕。只要是精品,语言对两地观众都不是大问题。”数据也能证明,讲述清朝讼师方唐镜故事的《大壮王》计划在上海文化广场公演10场,前5场票半天内售罄,如今已售出近八成。

压力另一方面源于如何在上海这个文化大“码头”脱颖而出。此次西九方面精心选择“贝聿铭:人生如建筑” 展览作为来沪的第一展。这是这位美籍华裔建筑大师首个全面回顾展,年初刚结束在香港M+博物馆展览后,400多件展品马不停蹄来到全球巡展首站——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贝先生家人最看重两站,一站在上海,一站是纽约。”冯程淑仪说,上海是贝聿铭建筑生涯的起点,1927年随家人从香港来到上海,他往返于苏州上海间,穿梭于江南庭院与都市景观间,“贝先生与沪港都有很深渊源,相信这个展能引发两地共鸣,拉近与上海观众距离”。按计划,贝聿铭展在内地只有上海一站,会吸引全国贝聿铭拥趸来沪参访。

冯程淑仪给此次上海西九文化周成功定下两个标准,一是票卖得好,在商业上获得收益;二是赢得口碑,特别是让长江以北民众了解西九文化区。在交流感觉得出,她对达成目的颇有信心,“上海有文化消费的环境。这里的观众是识货的,愿意为好的节目付费。”此外,上海有辐射功能,境内外观众都会来此观展,能进一步打响西九龙文化品牌。

在香港消费的两个挑战

作为香港特区政府前新闻处处长、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冯程淑仪告诉记者,推动文艺创意产业发展,吸引境外游客来港,已是特区政府工作重中之重。

这背后有两大原因:一是香港消费面临两大挑战——本地居民周末去深圳消费,及内地居民不再来香港“买买买”;二是有效推动香港就业。文化创意产业已占全港就业人数的6.1%。作为对比,高端的香港金融业就业人口非常少。香港科创产业还有一长段路要走,产业人口还不到全港1%。

数据显示,去年有1500多万人到访西九龙文化区,其中近7成是游客,又以内地游客占比最大。“未来要吸引更多来自欧美的长途游客。”冯程淑仪说,无论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还是M+博物馆,都定位为面向全球。因此,西九龙的“伙伴”都是世界级的——M+博物馆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签订合作协议;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凡尔赛博物馆合作,给游客带来世界级展品。

冯程淑仪一直认为,发展文创产业就不应避讳谈钱。文化场馆不能变成无法良性运营的“大白象”——需要高昂费用维持却难有经济效益的资产。要想站稳脚跟、吸引更多“流量”,核心是用高质量的展品、高品质的展览去匹配参观者日益增长的艺术鉴赏力。

她直言,国际大都市的产业路径相通,就是建成文创生态圈。比如,通过IP出口,M+博物馆把草间弥生展引到西班牙毕尔包古根汉美术馆、葡萄牙波尔图塞拉维斯当代艺术博物馆,收益颇丰;再如,越来越多的文创产品出现,不仅在西九文化区内销售,也在香港机场售卖,明年还计划登陆内地电商平台。

还有,就是不同本地文化地标间的互动。不久前,位于东九龙的启德体育公园启用,谢霆锋在容纳5万人的主场馆连开4天演唱会,歌迷疯狂涌入。冯程淑仪在筹划东、西九龙间的联合推广,让全球歌迷嗨完后再逛文化场馆。

“我们希望通过文化产业有序发展取得合理盈利,去支持、弥补文化事业的长久健康运营。”冯程淑仪总结。


沪港文化合作两大方向

在上海大热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今年11月将移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览。不先回埃及国家博物馆,近250件埃及珍宝将从上海运往香港,这其中有繁复的沟通协调工作,有赖于沪港在文化领域的信任与合作,让两地展与展间实现了无缝衔接。

“从20世纪20、30年代起,沪港两地已有频繁的政商及文化交流,至今仍有不少上海人在香港居住、经商,沪港两地文化早有交融。”冯程淑仪介绍,M+博物馆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西九表演艺术处与上海戏曲艺术中心都签订合作意向书。这种合作是双向的——既可以由西九牵线,把全球演出引入上海,上海文化产品也能借到西九“出海”。

比如走出去,“全世界各地都在建博物馆和文化区,但本地未必有足够分量的展品,当地政府往往选择与海外合作策展。”在海外推广时,冯程淑仪向当地推荐西九同时,往往也会推荐上海的文化产品,“感觉外方对内地作品兴趣很大,我们要当好桥梁功能”。

再如引进来,去年西九文化区主办首届“香港国际文化高峰坛”,期间与21家全球顶尖艺文机构签署合作意向书,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这些资源完全可以以合适的方式,引入上海。未来,西九不止是带着“西九出品”来上海,而是带着“全球出品”来申城。

冯程淑仪告诉记者,未来西九文化区会成为文化CBD——既有各类文化艺术机构,也有拍卖行等文化产业设施,还有日落公园等休憩空间,能提供全方位文旅体验,让香港这座高速运转的城市“慢”下来,在拥挤空间中提供一片“精神绿地”。“我们要把全球优秀的文化引进来,还要把中国文化传播推广出去,让全球观众在香港看到最好、最经典的中外藏品和文艺演出。”

至于明年是否会继续来沪举行文化周,冯程淑仪坦言“还没有想好”。“文化节目不能为做而做。我们一定要带最好的节目来上海。”她表示,如果没有足够好节目,宁愿等到2027年或2028年。

原标题:《对话香港西九文化区CEO:带着7个重磅作品来上海,因为这里观众很识货》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洪俊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