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西走廊的驼铃声声到陇原大地的麦浪滚滚,甘肃既有雄浑壮阔的自然风光,也有深藏于民间、历经岁月沉淀却从未磨灭的古老技艺,这片承载着华夏文明基因的土地,正以“非遗+产业”的创新实践,让千年技艺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在天水市甘谷县,一双双以大青麻为魂、以匠心为骨的手工麻鞋,正从农家小院走向国际市场,从文化符号蝶变为富民产业,书写着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交融共生的生动样本。
甘谷麻鞋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东汉以前,千百年来,麻鞋承载着甘谷人走南闯北的精神。
制作麻鞋的过程并不简单:先将大青麻编成辫,盘成麻丝紧密的“千层底”,再用麻绳穿紧左右、固定鞋底,最后用编织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鞋耳等,用木楦头把鞋撑起来,在帮梁、鞋耳、鞋鼻梁贯穿耐力麻绳,一双麻鞋才算做好。
这种传统技艺制作的麻鞋,兼具透气防潮、吸汗抑菌之效,被誉为“会呼吸的鞋”。然而,受制于季节性强、款式单一等短板,这项非遗技艺曾长期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如何让古老的麻鞋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摆在非遗传承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2008年,“80后”河南姑娘郭娟,在大学期间收到男友牛君俊送的甘谷特产麻鞋,从中敏锐地发现了商机。2011年,二人回到甘谷,创办了一家麻编工艺制品公司,开启了他们的创业之旅。
创业初始,他们面临经验、技术和资金等多重困难。但郭娟和牛君俊没有退缩,而是四处讨教,从零学起。学艺过程中,郭娟的手指被钩针扎破,手掌被麻线磨烂,但她从未放弃。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的公司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甘谷县规模化生产麻鞋的龙头企业之一。
郭娟深知,要让甘谷麻鞋走得更远,必须在产品上做文章。她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款式设计研发,将扎染、陇绣等传统非遗工艺与麻鞋制作相结合,开发出防水手工麻鞋和皮质麻鞋。同时,她积极与高校设计团队合作,聘用其设计团队,结合甘谷乃至甘肃本土文化,创新设计具有文化底蕴和美学价值的麻鞋新款式。
如今,“雅路人”麻鞋已开发出20多个系列200多个款式,年产量达18万双,年产值超2000万元。
从只有夏天有麻鞋穿,到如今一年四季都有麻鞋穿,年轻人也逐渐成为麻鞋消费者。郭娟说:“我的初心没变,创业是为了创收,但现在多了一份传承,关于非遗的传承,传承这份古老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使用非遗。”
在甘肃的许多小县城,有一群特殊的妇女——“陪读妈妈”。她们为孩子学业放弃工作,全身心投入家庭。然而,在麻编工艺制品公司,这些“陪读妈妈”找到了新方向。
郭娟通过当地妇联招收部分“陪读妈妈”,让她们按订单要求手工制作麻鞋部件。她们在闲暇时间制作麻鞋,既能增加家庭收入,又能实现自我价值。杨青是甘谷县新兴镇杨家庄村村民,在郭娟的公司务工6年多。她说:“我在这里务工,时间自由,农忙时还能带回家做,一个月能挣3000元左右,挺满意的。”
此外,郭娟依托乡村就业工厂,培养了5000多名“甘谷县陇原巧手”,在甘肃省设立19个巾帼扶贫车间。许多“陪读妈妈”从家庭主妇变成创业能手,用双手书写精彩人生。
“其实,无论做哪一项非遗,只要你肯变通肯创新的话,在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发展前景会比较好。”郭娟认为,非遗技艺在乡村振兴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她说:“所有大家所熟知的当地的非遗,都是当地老百姓相对来说比较熟悉的一种技艺,学起来也会容易些。如果有带头人能把这项技艺发挥好,就能带领当地老百姓就业创收。”
在甘谷的田野间,麻鞋的编织声仿佛是一首古老的歌谣,诉说着岁月的悠长与传承的坚守。
郭娟表示:“我们这一代要接力传承,让甘谷麻鞋这项非遗技艺永续流传。未来,我希望将它打造成一个全民可参与的经营项目,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安居乐业,不必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郭娟和她的“雅路人”们,用一双双巧手,将非遗编织进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他们不仅让古老的麻鞋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更为无数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希望与改变。(文/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
来源:中国甘肃网
特别声明:
1.微游甘肃内容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由于条件所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