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季的校园,表面平静,实际暗潮涌动。所谓的高就业率,不过是精心包装的假象,就像把烂苹果藏在筐底,只展示光鲜的部分,看似漂亮,实则不堪一击。

一个 57 人的工商管理班,就业数据让人震惊。10 个男生全部就业,而 47 个女生中,真正通过正常渠道找到工作的仅有 1 人。这种巨大的性别差异,无情地揭露了职场中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不少女生在求职时,被公然询问“三年内会不会结婚生孩子”,企业表面倡导平等,实际却在用人标准上搞小动作,把女性拒之门外。



再看看高校在就业率统计上的那些操作,简直荒诞至极。把考研保研算进就业,如同方便面包装上不实的宣传图,让学生注册淘宝店就当作自主创业,强行拉高灵活就业率。某二本院校一个 120 人的专业,实际就业不到 30 人,上报的就业率却高达 92%。这些虚假数据不仅误导了家长和学生,更让教育偏离了正轨。



而辅导员们,其实也是这场“数据游戏”的受害者。有位 985 高校辅导员透露,为了提升就业率,他们常常凌晨两点还在帮学生改简历,可学生转头考公,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学校的业绩排名压力,让他们只能无奈地用各种方式“软磨硬泡”学生签三方协议。



在这种情况下,“被就业”现象屡见不鲜。一些高校为完成指标,手段多样。有的辅导员拉学生进群与校外工作室对接,催促签协议,有的把签协议与毕业证、学位证挂钩,甚至周边打印店和淘宝卖家都做起了签字盖章的生意。这严重损害了学生权益,学生可能因“假就业”失去应届生身份,影响考试,也让报考者和家长失去判断依据。这种情况下,学生们身心俱疲,却又深感无奈,只能在这场 “就业游戏” 中随波逐流。



高就业率看似对高校好处多多,关系到学科存续和学校形象。但过度在数据上造假,破坏了教育生态,导致教育部门误判专业设置,加重就业矛盾。

要解决就业率“注水”问题,高校得转变观念,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竞争力,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数据造假,委托第三方调查,督促平台堵漏,还要优化考核机制,让考核发挥正确引导作用。

高校就业率造假问题影响深远,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让就业数据回归真实,为学生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教育良性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