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体育总局科教司一纸公告,1101位优秀运动员将与全国各大高校相连,这些名单中,有我们所熟悉的全红婵、黄雨婷、盛李豪、李雯雯、潘博文等等。
而保送业涉及全国多所高校,诸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等。
不过,有这么一个消息却让很多人产生了质疑:“中国奥运历史上最年轻的三金得主怎么去了一所211高校?”
当奥运冠军“屈尊”211
举几个人的例子,黄雨婷拟保送到浙江大学、盛李豪则拟保送去北京体育大学、李雯雯拟保送到厦门大学。
但在跳水项目中,被誉为“天才少女”“跳水鬼才”“中国体育新生代典范”的全红婵却拟保送到了暨南大学。
要知道,前面举得例子中,浙大可是在ABC中国大学中排第三名,第一清华、第二北大,第三就是浙大,厦门也排名23名,不过,这些大学可都是985工程院校。
北京体育大学也不用说了,虽然是211工程,但其可是被誉为体育生们的最高殿堂,就连全红婵的队友陈芋汐则去了同济大学,该院校也是985工程。
可全红婵为什么拟保送到暨南大学呢?并非说暨南大学不好,而是说手握数枚奥运金牌,难道还不够格去更好的大学?
一时间,围绕这位“国民宝贝”的大学选择,舆论场上不解与惋惜之声四起,这种落差,在一些人看来,不只是对全红婵个人价值的“低估”,甚至触动了某种关于公平的敏感神经。
网络上,“为全红婵打抱不平”的声音此起彼伏,质疑她的学校选择为何与黄雨婷、陈芋汐等人相差如此之多,甚至还有人指出难不成是因为全红婵的家境问题?
但其实,全红婵之所以没有进入985院校,有两大原因,而这两大原因都和全红婵自己本人密不可分。
跳板之外,她有自己的算盘
喧嚣议论之外,更值得探究的或许是全红婵内心的真实声音,选择暨南大学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结果,而更像是一个基于自身特质与未来规划的主动抉择。
第一个原因,是不得不提的学习态度,在运动上,全红婵的确是跳台上的“水花消失术”大师,但在学习上,她却曾坦言以为去跳水就不用学习了。
这句年少戏言,多少折射出她对文化课的疏离感,训练比赛占据了她绝大部分精力,课堂上的学习,对她而言或许比完成高难度动作更煎熬。
若强行将她置于学术氛围浓厚、课业压力大的学府,无疑会徒增精神负担,这对长期专注训练、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的运动员,确实是不小的挑战。
最后因为学习没学好而毕不了业,那是谁都不想看到的结果。
从这点看,暨南大学相较于那些院校,学术环境更宽松,或许更能让她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不至感受过度碾压,保障顺利毕业。
第二个原因,则是全红婵的家庭,暨南大学位于广州,离全红婵的家乡湛江不远,意味着在训练和学习之余,她能有更多机会回家团聚。
从小离家训练,与家人聚少离多是运动员常态,全红婵也不例外,她早早扛起家庭责任,比赛初衷之一便是为母治病。
如今有能力改善家庭生活,选择离家近的地方深造,弥补过往陪伴,这份对亲情的重视,远比外界赋予的“名校光环”更能触动她。
适合的,或许才是最好的
所以,全红婵选择暨南大学,并非她“够不上”更好的学校,也不是所谓家庭背景,而是她做出的一个更趋“合适”选择。
这个“合适”,不是社会标准下的“最高”,而是个体感受上的“最适”,追求“顶配”固然是一种选择,但寻求“适配”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人生的价值光谱本就多元,关键在于,最后的选择是否遵从内心,是否能让自己活得更舒展、更快乐。
全红婵已在其专业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本身就是巨大成功,她的奥运金牌,她的每一次完美入水,都已载入史册,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
而且拟保送暨南大学体育这件事早已经在2月底就公布了,除了全红婵外,还有举重运动员吴嘉诚也拟保送至暨南大学。
当然,全红婵在暨南大学并不孤单,因为其师兄谢思埸、陈艾森都是暨大校友,而且在暨南大学还有很多知名运动健儿,像严海滨、吴瑞庭等等都是暨南大学校友。
被誉为亚洲飞人的苏炳添也于4月25日担任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针对马上来暨南大学的全红婵,苏炳添也进行了回应。
他表示会针对全红婵这类特别优秀的国家运动员,成立“二沙精英班”进行专门指导学习,相信未来全红婵会越来越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