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年龄越大,越难动心。
在校园时,或许一个眼神的对视,都可能促成一段姻缘。
工作之后,和异性同事对视一眼,只能从彼此的眼中看到同为牛马的疲惫。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方面,在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时候,是体内荷尔蒙分泌最旺盛的时候。
年纪大了之后,体内的荷尔蒙分泌变少,恋爱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另一方面,进入社会经历了许多之后,考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不像年轻时头脑一热,就恋爱了。
如今的年轻人,普遍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校园阶段是最后的择偶机会,工作之后如果还有结婚意愿的话,那就只能相亲了。
那么,对于女性来说,哪个年龄阶段最需要男人呢?心理学家认为,是18-25岁。
“想要甜甜的恋爱”
在大学校园墙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帖子:
“本人大一女大,性格温柔,不会冷暴力。希望能找个高一点、性格好的男生。求求了墙墙,我想要甜甜的恋爱”。
等到了工作之后,所有女生的口头禅都变成了,“我好想死”。
这是因为,在大学阶段,刚刚挣脱了高考的束缚,又无需为生活担忧。
再加上,在大学之前,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是明令禁止早恋的。
在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逆反心理”,指的是当环境越不允许做什么时,个体就越想做什么。
因此,许多女生在上大学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谈段甜甜的恋爱。
刚上大学的女生,往往天真烂漫,这时候是最憧憬爱情的年龄。
同时,在校园生活中,也创造了许多谈恋爱的机会。
比如,同班同学、社团活动、图书馆自习递纸条等等。
也就是说,18岁到22岁大学毕业的阶段的女性,是最想谈恋爱,也是最容易坠入爱河的年龄段。
“要是有个男朋友就好了”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词叫做“引导型恋人”。
“引导型恋人”,指的是在恋爱关系中扮演“引导者”角色的恋人。
这类恋人往往拥有较强的逻辑能力、沟通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能够帮助另一半稳定情绪、甚至是指明目标。
然而,“引导”这两个词是最不应该出现在恋人之中的,因为它暗含了一种上下级的关系。
而恋爱,是两个人格完整的人平等地相爱。
渴望“引导性恋人”的人,往往将自我救赎寄托在他人身上,渴望有一个人能帮助自己解决人生中的难题,甚至通过他人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刚从大学的象牙塔出来的女生,当直面工作上的不顺心和挫折时,最希望有这样的“引导型恋人”。
当遇到工作上的难题和生活上的困难时,她们往往这样想:“要是有个男朋友就好了。”
说到底,这种想法是对自己人生责任的一种转移,希望“男朋友”能够承担起本是自己的责任。
博主阿文曾发过这样一个视频,名为“不要输给那些瞬间”。
年轻时,阿文和许多年轻的女孩一样,希望通过“找男朋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难题。
在这样观念的引导下,她找到了一位结婚伴侣。
然而,婚后生活却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反而婚姻成了人生最大的风雨。
如今,两人已经离婚,前夫每月给阿文支付3000元的抚养费用。
在他看来,母职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可以被定价的,而这个定价是3000元。
因此,阿文提醒那些抱有“要是有个男朋友”就好了的女孩子,不要输给那些瞬间。
你所具备的能力,所能克服的困难,远比你想象中的更多。
没有谁心甘情愿负担起另一个人的生活,哪怕是有了共同的孩子。
同时,也没有谁能负担起另一个人的生活,因为别人无法替你生活。
总而言之,女性的18-25岁,是最想要男朋友的年龄阶段。
只不过,这时候或者是由于荷尔蒙的驱使以及某种逆反心理,要么出于一种转嫁人生责任的心理。
这并不是需要真正的爱情,而是希望爱情能够填补自己贫瘠的内心和能力。
当女性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和精神世界之后,才会发现自己并不需要花费时间,抱着不纯的目的去经营一段消耗自己的亲密关系。
这时候,或许才能遇见真正的爱情。
-The End - 作者-猫头鹰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