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匠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上个月,对于全球高达14.06亿天主教信徒而言,无疑是人生中最为沉痛的时刻。

他们所尊崇与敬仰的精神领袖——罗马教皇:方济各,于4月21日上午7时35分去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说到罗马教皇,在欧洲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是一个神秘而又独具魅力的存在。

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笼罩在教皇身上无所不能的光环渐渐淡去,但在中世纪时,罗马教皇一度被视为上帝在人间的神圣代表。


教皇本笃十六世

他不仅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绝对领导者,更拥有对世俗事务不容置疑的干预权,他的权力触角延伸至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权力达到顶峰时期,更可以直接任命国王或皇帝,是欧洲政权的实际掌权者。



而教皇身上所佩戴的那些璀璨夺目、华丽非凡的宗教珠宝,不仅是权力与身份的彰显,更被认为是与上帝沟通的神秘媒介,意义非凡。

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说那些象征着神性与信仰、蕴含着无尽深意的教皇珠宝。



罗马教皇:世人精神世界的“王”

在欣赏教皇的珠宝之前,我们先来简单的说一下:罗马教皇在欧洲究竟是个怎样的存在。

如果说帝王凭借着强大的武力、政治手腕和统治策略统领着世俗世界的方方面面,那罗马教皇便是人们精神世界至高无上的领导者。


油画《教皇英诺森十世》

公元2世纪,世界三大宗教之首——基督教教会体制之一:主教制,应运而生。

在当时的宗教格局中,所有的主教都被赋予了教皇这一尊贵的称谓,而驻扎于罗马帝国都城的天主教主教,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所掌控的政治、经济势力更是不容小觑。


佩德罗•佩鲁吉诺创作的名画《基督把钥匙交给圣彼得》 标志着彼得

公元5世纪,在在任的罗马天主教主教英诺森一世和利奥一世的不懈努力下,罗马天主教主教确立了在宗教领域的独尊地位,独占教皇这一至高无上的头衔,被称为罗马教皇。

后来任职的主教,不断宣扬教皇的地位与权力高于世俗的帝王,公元751年,当时的教皇因支持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丕平篡夺王位,被赠予包括拉文纳 、利米尼 、 具沙罗等二十二个城市,教皇国自此诞生。


描绘“丕平献土”的绘画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在此之后,教皇既为天主教之首,又是拥有世俗权的一国之主,国土面积一度达到10万平方公里,其影响力不仅在宗教领域达到了巅峰,甚至在政治和社会事务中也拥有着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后来的几个世纪中,教皇与帝王的权力始终处于一种微妙且复杂的动态变化之中,相互交织、相互制约,共同推进欧洲的历史进程。


“卡诺莎之辱”


教皇尼古拉五世(Nicholas V,1397-1455)

1861年,意大利王国在亚平宁半岛上崛起,并占领了罗马,当时的教皇,由于权力被削弱,不得不退居于罗马西北的梵蒂冈,双方一直处于僵持状态。

直到1929年,当时的执政者墨索里尼带领意大利政府和罗马教廷签订了《拉塔兰条约》条约,双方承认对方的主权与地位,持续了68年的僵局才彻底被打破。



现如今,梵蒂冈已经被联合国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而统治这里的罗马教皇,名号也超级长:罗马主教、耶稣基督在世上的代表、首席使徒的后继人、西方教会最高教宗、西方牧首、意大利首席主教、罗马教省枢机主教和都主教,梵蒂冈城国元首。



虽然他不再拥有过往那种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统治的国土面积也仅有0.44平方公里,但却在全球拥有14.06亿天主教徒,占全球人口的20%,其所代表的宗教意义和精神价值,仍然是无可比拟的存在。


罗马教皇的雕像

教皇的珠宝——与上帝沟通的媒介

与帝王珠宝所展现的世俗权力和物质荣耀不同,教皇的珠宝更像是一道连接人间与天堂的桥梁,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与象征意义。


画作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

  • 三重冠:权力高于一切的标志

三重冠(Papal tiara),又称教宗冕或三重冕,是只有罗马教皇才有资格佩戴的礼冠。



从外观上看,呈蜂窝状,由铜质鎏金、银质鎏金、纯金三个不同材质的王冠堆积而成。王冠的上面装饰有金色十字架的小球体,代表愿基督信仰临于普世,礼冠的后面还缀有两根金丝的垂带,底端绣有梵蒂冈的国徽。


拿破仑送给庇护七世教皇的拿破仑冠


教皇庇护七世的三重冠

礼冠的表面,装饰有金、银、珍珠、祖母绿、红宝石、蓝宝石、钻石等各种珍稀彩宝,这些彩宝所象征的物质财富,正是其在世俗世界中影响力的体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宗教权威的尊崇与敬畏。


珍藏于梵蒂冈博物馆的传统三重冠



三重冠最早出现在公元8世纪,是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丕平为了感谢教皇的支持,送给教皇扎卡里的礼物。


教皇利奥八世

早期的三重冠,并非上面那般珠光宝气,只是一顶由亚麻布或金线缝制的锥形帽,直到后来,金属材质的三重冠才慢慢出现,款式区别于其他的高级教士。


教皇英诺森三世的壁画中,可以看到教皇头饰的早期版本


金属材质的三重冠

13世纪时,在任的教皇英诺森三世主张:教皇是上帝在世上的代表,皇帝和国王应臣属于教皇,并由教皇授予世俗权力,他积极参与欧洲各国的政治斗争,并迫使英国、丹麦、葡萄牙、瑞士等国王称臣,教廷权势也因此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


英诺森三世

为了强调教皇的权力高于世俗的权力,他为象征权力的头冠增加了第二层,并在头冠的外围镶嵌一圈彩宝,进一步彰显教皇权力的尊崇与不可撼动。


教皇本笃XI (1303-1304)戴着双层头饰

14世纪时,在任的教皇再次借用了基督的圣名,宣扬教会的权利高于一切,将礼冠从两层增加到了第三层,并在顶端增加了一个带有金色十字架的小球体,三重冠才变成今天这幅繁复华丽的模样。


教皇克莱门特八世



关于三重冠的含义,自古至今,并没有固定的解释,通常被认为象征着教皇的三重权力:万王之父、世界的统治者和基督的牧师。


教皇圣约翰二十三世佩戴三重冠

当然,教皇并非在任何时刻都会佩戴这一庄重而神圣的三重冠,只有在加冕、布道、举行高规格的弥撒等极为重要和庄严的场合,才会佩戴。


庇护十二世教皇

举行仪式时,在基督像前,教皇会将三重冠脱下以示尊重。


庇护十二世教皇

1964年,教宗保罗六世在梵蒂冈会议上走下教皇宝座,将那承载着悠久历史与厚重传统的三重冕取下,放在神圣的祭坛之上,意味着教皇从此放弃了俗世的权柄,结束了这一长达800多年的传统。


保罗六世佩戴三重冠


保罗六世在20世纪60年代主持第二次梵蒂冈会议时,并未佩戴三重冠

  • 渔夫戒指:罗马教皇专属的象征

虽然现如今的罗马教皇在就职弥撒时,已不再沿用佩戴三重冠的传统,但佩戴渔夫戒指的传统却依然得以保留。


教皇方济各在2013年被宣布为教皇时收到了渔夫的戒指

渔夫戒指(Ring of the Fisherman),又名渔人戒指,是罗马教皇专属的象征之一,戒臂上刻有任职教皇的名字与职位,戒面上刻有圣彼得在船上钓鱼的浅浮雕图案。



关于这个图案的来源,主要归功于新约圣经中的《马可福音》。

在圣经中,圣彼得是耶稣十二使徒之首,曾是一名渔夫,靠捕鱼而生,后跟随信主传道。



而作为天主教会领袖的教皇,则被视为圣彼得的继承人,因此,渔夫戒指上的图案,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罗马教皇与耶稣使徒之间紧密联系的生动体现,象征着教皇的权力和威严。



中世纪时,右手被认为是神圣之手,自13世纪渔夫戒指出现起,教皇便会将其戴在右手的食指上,除了象征教皇的身份外,还可以作为印章使用,用来封印教皇签署的官方文件。

教皇去世时,还会举行专门的仪式,将渔夫戒指进行销毁,以防伪造文件。


教皇列奥七世

到了1842年,虽然渔夫戒指的印章功能被专门的印章所取代,但其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早已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任职时佩戴渔夫戒指的传统,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 教皇杖:彰显教皇神圣权威

除了渔夫戒指,同样被视为教皇官方标志的,还有教皇杖。


方济各手持教皇杖

教皇杖,又被称为教皇十字架,从名字上不难理解,就是一根带有基督教十字架的权杖。



自中世纪起,由于教廷权势的逐步增强,教皇为突出自身权力高于世俗权力,开始使用教皇杖。



教皇杖的款式不似三重冠那般繁复、奢华,相对比较朴素,材质以金、银、木质为主,最常见的样式,便是一个权杖上面带有基督十字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带有三重十字的权杖。


英诺森十一世雕像带有教皇十字架

三道横杠逐渐靠近顶端并依次缩短,象征着教皇的三重身份,即罗马教会的主教、西方教会的宗主教以及宗徒之长、伯多禄的继任者。



利奥十三世教皇在其任职50周年庆祝仪式时,就曾手握三重十字权杖,彰显出教皇的神圣权威。



2018年,在宗教会议上,方济各教皇还曾手持一根木质的权杖,这是意大利青年朝圣时,送给他的礼物。



因为教皇杖意义非凡,所以使用的场景也被严格的限定。只有在打开圣门或奉献庆典这样盛大的仪式时,教皇才被允许使用。



J先生说:
罗马教皇,作为人们精神世界至高无上的领导者,其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力,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犹如璀璨星辰,始终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在宗教的广袤领域中,它被虔诚的信徒们视作与神明沟通的桥梁,是神圣启示的传递者,为他们指引前进的方向,抚慰迷茫的心灵。
虽然,罗马教皇方济各离开了人世,但他所主张的理念和价值观,将永远激励着人们为构建一个更加和平、公正、包容和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前行。

注:本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可溯源图片,已标明引用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推荐阅读:

5000年前的顶奢!古埃及疯狂追捧的珠串,竟是千年不衰的时尚鼻祖

撤拍!流拍!惨淡收场!2025苏富比珠宝春拍再遇冷

最狂珠宝帝国拜占庭!宝石按斤称,黄金批发价,工艺审美领先千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