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博弈的血腥历史——《首尔之春》





今天聊聊韩国电影《首尔之春》。

片名서울의 봄 / 12.12: The Day (2023),别名12.12:首尔之春(台)。



《首尔之春》绝非一部轻松的电影,影片讲述1979年韩国总统朴正熙被暗杀后,随之而来的政变风暴,以及这一事件如何深刻改变了韩国的民主进程。

那一年,朴正熙被自己的安全部长金在圭刺杀,这让国家陷入了政治混乱,也为随后的权力更迭埋下了伏笔。全斗焕趁机发动政变,一步步攫取了军队与政府的控制权,为该国带来了数十年的独裁统治。



《首尔之春》节奏紧凑,剧情发展迅速。它将故事集中在1979年12月12日那关键的九个小时里,政变的阴霾笼罩了整个首尔。

全斗焕精心策划,借着他在军中的权势,悄然推动着夺权计划。李泰信则在幕后奋力反抗,誓要保护韩国的民主。电影的核心,就是这两位将军的权力较量,紧张的博弈中,权力与理想碰撞得火花四溅。

随着剧情不断推进,观众的紧张感逐渐攀升。



帮助全小将政变夺权的核心势力是韩国军中的一个秘密派系组织“一心会”(하나회,Hanahoe)。

这一组织由全斗焕及其陆军士官学校同期同学组成,成员多为军中亲信,以效忠全斗焕、维护小团体利益为核心目标。

一心会成员通过相互扶持,逐步渗透军队关键职位。全斗焕在朴正熙遇刺后,以调查刺杀案为名扩大权力,同时利用一心会成员控制军队高层,架空反对派势力。

政变成功后,一心会成员被安插到政府、军队和情报机构的核心岗位,成为全斗焕独裁统治的支柱。

一心会的存在暴露了韩国军政府时期的权力腐败。他们以“稳定国家”为名,实则通过恐吓、暗杀和操控舆论巩固权力。



黄政民将全斗焕这个马基雅维利式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印象深刻。

黄政民的眼神犀利、五官平凡却充满张力,他塑造的是一个毫不犹豫、不择手段的全斗焕,一个为了权力可以摧毁一切的男人。他将这一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呈现得既有魅力又让人心生厌恶。每一个动作、每一次眼神都透露着阴谋和野心,完全让人忘记了演员本人。

他的演技细腻而有层次,尤其在影片后半部分几场戏中,那种自信到近乎狂妄的笑容,给观众带来一种深深的震撼。



与黄政民的全斗焕相比,郑雨盛饰演的李泰信则更为沉稳和内敛。

郑雨盛的演技同样出色,他表现出了李泰信的正直与坚定,而那份无奈也深刻打动人心。郑雨盛以一种冷静又坚韧的方式塑造了这个角色,尤其是在影片最后的决战中,他的孤独与无助让人难以忘怀。

李泰信是个充满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军人,在面对全斗焕的阴谋时,他的坚定与不屈令人敬佩。郑雨盛凭借扎实的演技,使这个角色鲜活而感人,让观众不禁为他命运的悲剧而心生同情。



导演掌控节奏精妙,逐渐将剧情推向高潮,紧张的氛围慢慢积聚,最终爆发成无法抑制的狂热。

复杂的历史事件被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历史的沉重感在每个转折中悄然袭来。141分钟的片长丝毫不觉得冗长,从昏暗权力走廊中的紧张谈判,到划破首尔夜空的军事纵队交火,影片的节奏丝毫不放松。

阴暗的色调和紧凑的镜头制造了强烈的压迫感。导演将新闻风格的镜头与动画战场示意图完美融合,强化了影片的“纪实感”。在展现军事动员时,宏大的场面与狭小空间内的特写镜头交替出现,人物眉头的焦虑不言而喻。尤其是在战斗的关键时刻,迅捷的剪辑和紧张的节奏几乎让人喘不过气,仿佛亲身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



很多人都不曾想到,戏剧性的电影情节竟然会照进现实。

影片上映一年后,尹锡悦似乎决定效仿全斗焕,想要在政治舞台上也来一出“自导自演”。但他在军队里根本没有根基,幻想自己能成第二个全小将,简直是贻笑大方。

为了保住妻子,尹锡悦拼了老命丢了老脸,结果没想到自己头上还有帽子。当然也有可能他的一番动作背后藏着美国主子的示意,想在东亚挑起战火。而周围的人并不愿意充当炮灰,因此没有让尹锡悦得逞。



长歌当哭窃国者侯,

照见黑暗祈求光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