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贵州省龙里县人民法院审结一起快递从业人员非法获取、倒卖公民个人信息案。龙里县某快递公司装车员潘某、罗某在“每条信息0.8元”的利诱下,连续一周偷拍快递面单,将数千条包含姓名、电话、住址及购买物品的隐私信息上传至网盘交易。这些信息经过层层加价倒卖,最终以每条2.5元的价格流入黑灰产市场。记者调查发现,隐私泄露已成外卖快递行业的顽疾,外卖快递人员偷拍用户家庭环境、快递面单信息在黑市流通等问题频频发生。

(5月8日《法治日报》)

信息泄露有多严重?这里还有一个经典的案例:“12只,注意身体啊,美女。”收到外卖员这条骚扰短信的四川成都王女士既愤怒又困惑:平台明明承诺对用户电话加密,配送员如何得知自己的真实号码及购买的是计生用品?当外卖员、快递员能轻轻松松获取如此隐秘信息的时候,隐私泄露也就成为了成外卖快递行业的顽疾了。

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其一,外卖员、快递员何以能搞到“客户信息”?外卖员、快递员之所以能够轻易获取客户信息,主要源于行业管理和监管的不到位。首先,信息获取的流程过于简单,客户地址、电话等信息在配送过程中毫无保留地暴露给配送员。其二,外卖员、快递员把“客户信息”卖给了谁?从案件中可以看出,外卖员、快递员所获取的客户信息在黑市中流通,最终可能流向各种不法分子手中。这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骚扰电话等违法犯罪活动,给客户带来极大的困扰和损失。问题是,难道不该将每一个购买信息的人都抓获?只抓“卖的”不抓“买的”,信息买卖何时是尽头?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处理个人信息需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即处理个人信息应基于明确合理的目的,并采取对个人权利影响最小的方式。面对如此严峻的信息安全形势,外卖快递行业亟需从“信息脱敏”角度入手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首先,信息脱敏技术的应用。在外卖和快递的配送过程中,对涉及的客户信息进行脱敏处理,如将完整的电话号码替换为部分脱敏后的号码,将详细的住址简化为模糊的区域信息等,从而降低信息泄露的风险;其次,强化内部监管。外卖和快递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管机制,对员工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监控和审核。对于违反公司规定和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坚决予以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最后,加强法律监管。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信息泄露和黑灰产交易的打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外卖快递信息泄露问题已成为行业之痛,亟需从信息安全管理的多个层面入手,切实保护客户的隐私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