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速递
5 月 7 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证监发〔2025〕21 号),同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详解改革路径。此次改革聚焦四大核心领域,旨在通过系统性制度重构,推动行业实现从 "规模驱动" 向 "回报导向" 的根本性转变。
针对行业长期存在的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 痛点,方案提出建立浮动管理费制度,对新设立的主动权益类基金推行与业绩挂钩的费率模式。若产品业绩显著超越基准,管理费可上浮;若低于基准则需下调,彻底扭转基金公司 "旱涝保收" 的经营模式。证监会主席吴清特别强调,头部机构一年内新发主动权益基金中,60% 须采用该模式,试行一年后将全面推开。
改革直指短期化行为,要求基金公司将三年以上中长期业绩考核权重提升至 80%,基金经理考核中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 80%。同时将投资者盈亏占比、业绩基准对比等指标纳入监管分类评价体系,占 "服务投资者能力" 评分权重超 80%。吴清指出,此举旨在引导行业摒弃 "季度排名论英雄" 的旧有生态,强化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的信义义务。
为发挥公募基金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方案明确将权益类基金相关指标在监管分类评价中的权重显著提升,并实施股票 ETF"5 日快速注册" 机制。数据显示,自 2024 年 9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权益类基金规模已从 7 万亿元增至 8.3 万亿元。下一步将重点发展与国家战略契合的主题指数基金,研究创设场外宽基指数基金试点产品,预计年内权益类基金占比将提升 5 个百分点。
配套推出 25 条监管举措,包括修订《证券投资基金法》提升违法成本、建立基金公司高管薪酬追索扣回机制、严管股权代持等。吴清透露,证监会将建立逆周期调节机制,动态调整产品注册节奏,并强化对主题基金风格漂移的监管。数据显示,2024 年全行业共查处风格漂移违规案例 32 起,涉及管理规模超 500 亿元。
据测算,若浮动费率全面实施,预计每年可降低投资者成本约 150 亿元。同时,长周期考核机制将推动行业平均换手率下降 20%,三年期以上基金业绩波动率预计收窄 15%。改革将分三阶段推进:2025 年完成制度框架搭建,2026 年实现重点领域突破,2027 年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