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前的两场对峙,为中国战机扬名立万埋下伏笔。

第一场对峙发生在克什米尔上空,在4月30日凌晨,印度空军4架“阵风”战机突然起飞并逼近印巴停火线,巴基斯坦空军紧急起飞2架歼-10CE战机迎敌。

经过“从超视距到视距内的激烈较量后”,印军战机被持续锁定,最终不得不掉头逃离。



在这场对峙之前,歼-10战机的知名度远低于歼-20等先进战机。随着歼-10CE以2敌4,完胜法制“阵风”战机。歼-10的名气大涨,并在外网引发关注。

第二场对峙发生中国黄岩岛上空,4月27日美菲联合军演期间,美菲共出动了包括B-1B轰炸机在内的7架战机组成编队,试图强闯中国黄岩岛空域。

南部战区2架歼-16立即启动超音速巡航模式拍马赶到,对美菲7机编队进行围追堵截,对峙时间持续30至50分钟‌‌。

凭借先进的航电系统和重型战机的续航能力,歼-16在一系列精准预判和机动中占据了有利空战阵位,并威胁锁定美机‌,最终迫使美菲7机编队撤离‌‌黄岩岛附近空域。多家美媒承认B-1B轰炸机遭遇“耻辱一刻”。



从克什米尔到黄岩岛,看似是战机的较量,实则是工业体系、战术思想、战略意志的三重碰撞,更是中国军工从"追赶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型的里程碑事件。

印度花费天价采购的阵风战机 ,在遭遇单价仅6000万美元的歼-10CE时,暴露了装备的致命短板,法国雷达与俄罗斯导弹系统的不兼容,导致预警机与战斗机数据链断裂 。

反观巴基斯坦,用中国定制的空战套餐实现降维打击,KLJ-7A雷达220公里探测距离锁定阵风后 ,PL-15导弹145公里射程形成"发射即摧毁"的绝对优势 ,ZDK-03预警机则将战场信息实时共享给每架战机。

这种体系化作战能力,让印度高价堆砌的装备沦为信息孤岛,就像拿着iPhone14却只能用2G网络的尴尬 。



当印度还在为阵风的多用途沾沾自喜时,中国早已悟透现代空战的真谛,与其追求面面俱到,不如把单项性能做到极致。

歼-10C的鸭翼布局赋予其35度/秒的瞬盘速率,近战缠斗时比阵风快出1/3个身位 ,氮化镓雷达组件数量是阵风的1.7倍,让它在暴雨天气仍能保持300公里探测距离 ,PL-15导弹采用双脉冲发动机,末端机动能力比印度"流星"导弹强40% 。

这些数据不是实验室里的理论值,而是在青藏高原的极端环境中反复验证的实战参数 。



美军出动B-1B轰炸机这种战略级武器,本想用"核常兼备"的威慑打破南海平衡,却反被歼-16的战术反制将了一军。

歼-16挂载的霹雳-15导弹射程覆盖B-1B的护航编队,迫使F-16不敢脱离保护圈 ,其14.5吨推力的涡扇-10B发动机,在拦截过程中持续开启加力燃烧室,用航程换时间硬生生拖垮美菲战机的燃油储备 。

更关键的是,歼-16背后站着中国在南海经营多年的"天罗地网":永兴岛机场缩短了600公里作战半径,052D驱逐舰的346A雷达为导弹提供中段制导,电子战飞机让B-1B的通信系统间歇性失灵 ,这种立体防御体系,让美国的"航母威慑"彻底沦为摆设。



两场对峙暴露出对手共同的战略误判,印度迷信"高价即先进",把军购当作政治筹码,却忽视装备整合与人员培训,阵风飞行员年均训练时长比巴军少80小时,连PL-15的威胁等级都未能正确评估 。

美国则陷入"路径依赖",以为出动战略轰炸机就能复制冷战威慑,殊不知中国早已构建起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B-1B在南海的生存概率不会高于海湾战争中的伊拉克飞毛腿导弹 。

更讽刺的是,当印度网民痛斥军方"2.8亿美元买废铁"时 ,美国军火商正忙着游说国会批准对台出售淘汰的F-16V,全然不顾这些战机在歼-16面前形同靶机 。



中国军工的崛起正在改写国际军贸规则,歼-10CE用实战表现撕下西方装备"不可战胜"的标签,埃及、尼日利亚等国订单暴涨证明,发展中国家真正需要的是"买得起、用得好、打得赢"的解决方案 。

而歼-16对抗B-1B的胜利,则给那些迷信战略轰炸机的国家上了生动一课,在没有制空权保障的情况下,再先进的轰炸机也只是空中棺材。这种认知革命的影响,远比卖出多少架战机深远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