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夜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不仅是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生活气息。莆田,既有烟火升腾的夜市美食,展现着市井生活的鲜活与温暖;又有文化基因深度植入的特色场景,让古老的技艺与传说在夜色中焕发光彩;更有不断升级的消费业态,推动着城市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晚报记者深入探访,为您呈现莆田夜经济背后的故事与无限可能。
(夜市人山人海)
华灯初上,天桥美食夜市渐渐热闹起来。“阿建炝粉”摊位前,蒸腾的热气让摊主的笑脸变得朦胧。“如今做生意,心里安稳多了。”摊主一边擦拭着崭新的摊位许可证,一边说道,在红灯笼的映照下,不锈钢餐车闪烁着暖光。不远处,夜市专门管理小组正在进行常态化检查,仔细抽查着一家烧烤摊的食品安全信息。
这是“五一”前夕完成规范化改造的天桥夜市首次亮相的场景。160位摊贩在统一规划的摊位上忙碌,摊位许可证、健康证与食品经营许可证整齐地悬挂着,在烟火升腾间,奏响了城市夜经济的 “交响曲”。这不仅是莆田夜市从无序生长迈向规范运营的转变写照,也反映出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新为驱动,激活城市经济新动能的深层逻辑。
莆田夜市的繁荣并非偶然,而是政府积极引导与市场有效引流共同作用的成果。在今年莆田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 5 条“莆田之夜”步行街,创新夜经济消费业态模式,塑造具有莆田特色的夜间经济新名片。这一战略部署为莆田夜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天桥夜市从自发的民间流动摆摊点,成功转变为秩序井然的“官方”夜市。规范化的夜市管理为摊主们营造了稳定、有序的经营环境,促使夜间美食街走向繁荣;丰富多样的美食餐饮业态,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激发了市民的消费热情,成为市民夜间消费的热门选择。
当夜经济成为衡量城市活力的“晴雨表”,莆田并未仅仅满足于营造简单的 “烟火气”,而是将文化基因深度融入夜间消费场景,构建起“一街一故事、一景一文化”的叙事体系。
莆田文献路以步行街为核心,巧妙串联起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古谯楼等历史地标,打造出“15 分钟夜生活圈”;游客走进玉雕、木雕等工艺品店,尽情欣赏莆田的非遗技艺;崇功祠广场上,高跷艺人脚踏二尺木桩,衣袂飘飘间单腿跃过青石槛,一招 “鹞子翻身” 赢得满堂喝彩。状元巡街活动中,金榜题名的“状元郎”手持御赐金花,与“榜眼”“探花”“侍从”等人缓缓前行,通过巡游表演与互动,重现古代状元巡街的热闹景象。
绶溪“水上巴士”项目打破传统夜游模式,将白塘湖、玉湖、双福村等景点串联成 “水上文化长廊”。每逢节假日,游客乘船夜游时,极有可能观赏到由非遗匠人带来的“水上打铁花”表演,熔铁飞溅形成的“火树银花”与沿岸灯光秀相互映衬,营造出 “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 的诗意画面。
湄洲岛以妈祖文化为核心,打造妈祖文化主题灯光秀、《缘起湄洲》《印象·妈祖》演艺项目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在祈福仪式中深切感受“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内涵。北岸经开区妈祖阁的夜景亮化工程,则通过 “光影叙事”讲述妈祖生平故事,使文化地标成为夜间文旅消费的“超级IP”……
来源:莆田晚报 全媒体记者陈琳 李恬 陈震 徐寅生
责编:徐寅生
编审:黄凤珍
审核:严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