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网

凌晨4点半,四川涪江畔的一切还浸润在墨色中,长虹佳虹餐饮河边食堂的操作间已亮起第一盏灯。食材检验验收员扫描了最后一扇猪肉的电子标签,安全员对所有食材进行严格检验。此时,面点组负责人高军启动和面机,和面机里的翻滚的面粉飘出麦香,他像往常一样组织员工有序制作当天的早餐……当第一缕阳光爬上食堂玻璃幕墙,蒸腾的热气已从蒸煮间升腾而起。

7:15分,长虹技佳车间技工小张刷卡走进大厅,不锈钢餐盘与2号窗口的碰撞声清脆响起:“两个花卷,一碗稀饭!”他身后,更多的员工陆续步入食堂,“师傅,来2两米粉、一个鸡蛋”,“一根油条、一杯豆浆”,早餐窗口排起长长短短的队伍,不一会儿,食堂里就人声鼎沸。




科技筑基:

舌尖上的安全守护


“每日配送的肉制品必须带着双证,每扇猪肉都带着动物检疫合格证与肉品品质检验证双重保障;蔬菜必须都有检测报告。”验收员一边认真查验所有的检疫、检测证明材料和报告,一边说道。

在食堂后厨里面,当日采购的新鲜食材带着露珠入库,东北珍珠大米以3000公斤为单位的滚动更新,菜籽油保持着7日新鲜循环的黄金周期。这些数字背后,是每日满足3500多人次的饮食安全。

在这套供餐体系里,5个主厨和40多人的后厨团队分三班接力:白案组凌晨4:30开始揉制2000多个馒头,午餐1.8吨备菜需在8:30前完成初加工,深夜送餐车风雨不改最晚坚持到12:30。

在食品安全防护网的每个节点,科技都在构筑隐形长城:所有餐具经过120℃高温消毒,留样柜里的餐品标注着精确的封存时间。

监管网络更编织着多重智能预警,食堂配置食品安全总监1人、安全员2人,与高新区市监局、集团工会形成三级监管网络,进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全方位食品安全保障;食堂后厨的燃气泄漏保护系统30秒内可触发应急切断机制。

温情定制:

制造业的柔性关怀


4月初,绵阳市连续多次大风的恶劣天气,依然无法阻挡长虹佳虹送餐员送餐的脚步,“车间员工仍在工作,我们必须保证他们能吃上热乎饭。”回忆起大风中的送餐经历,送餐员郑军仍心有余悸,“员工推着三轮车冒着大风送餐,当时的风真的要把人都刮起来那种。但是,我们无怨无悔,因为大家只是在不同岗位努力为长虹发展贡献力量。”

如果说极端天气下的坚守是食堂的硬核担当,那么日常服务中的点滴细节则流淌着润物细无声的温情——前期为韩国技术团队连续一个多月特供辣白菜,还有越南长虹员工的到来,令高级厨师康建彬操碎了心,“在我们的食物基础上进行调整,需要接应本地菜品并根据他们的饮食习惯制作,特意采购食材制作适合他们口味的菜品。”当越南长虹员工在长虹总部食堂喝到改良版罗宋汤时,惊喜之余赞不绝口。

春学季期间,长虹迎来了大规模的学生研学活动。针对学生,食堂专门制作了适合从小学生到初中生口味的菜品,比如不辣的西红柿炒蛋、秘制酱烧鸡腿,和孩子们喜欢的酸奶制品。

“食堂菜品包括炒菜、蒸菜、卤菜、炖菜等;在炎热的夏天,我们提供解暑汤、醋汤、姜茶汤等,员工可以免费饮用;在节假日时间,我们还会推出节日时令菜品,以福利形式向员工提供。”长虹佳虹餐饮河边食堂负责人王刚说道。

文化传承:

热气腾腾的情感纽带



端午送粽子、咸蛋;中秋送月饼、饮料;冬至还有羊肉汤。食堂对这些节日文化非常重视,毫不含糊。发扬节日文化之外,还有技艺传承文化。

当长虹世纪城退休职工在家门口买到熟悉的开花馒头,这背后是厨师高军28年的坚守:从1997年清洁工起步,到面点师傅,再到面点项目负责人,改变的是职务,不变的是面点组坚守几十年的老面发酵工艺,仍在复刻1980年代食堂的麦香。


“我在食堂吃出了家的味道,因为小时候我爸妈给我吃的包子就是这个味道。”长虹智慧显示厂员工小丽说。

“一天最多的时候要做5、6千个。”高军对此满怀自信。目前,特色面点包子类在长虹7区、6区、技术中心、长虹世纪城、长虹国际城及安州区世纪城均有销售。员工下班后和平常住家的退休老职工都可以享受到长虹自制的食品。高军带出来的面点师傅如今遍布各大企业和酒店后厨,让这缕麦香传承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从冬至羊汤到老面馒头,传承的不仅是美食,更是一份关于坚守的产业记忆。

共生美学:

炊烟与车间的互相成就

“10块钱能吃两荤一素,比大学食堂还实惠。”这是长虹技佳车间“00后”员工小张的感慨。在这套涵盖10元盖浇饭到15元精品凉菜的量贩体系里,凝聚着厨师团队对“低价不低质”的极致追求,每锅小炒严格控油210毫升,蔬菜禁用清单包含四季豆、扁豆等7类食堂禁止食材,时令蔬菜使用率超70%。

在食堂菜品售卖窗口,除固定的基础菜品外,更有体现川味智慧的季节限定:蒸菜烧白受到广大就餐员工的喜爱,卤制的鸭子膀肉采用古法吊汤,炖菜实施“冬季换骨汤、夏季改清补”的温补哲学。最受员工欢迎的10元两荤一素工作餐,往往包含时令新鲜烧菜炒菜;而15元特制凉菜则让就餐员工有更多选择。

食堂墙上一幅“讲‘粮’心”的海报令人动容,背后还有更多动人细节:不锈钢餐盘的循环使用,是每日固定的高温消毒流程的坚守;深夜加班的送餐员,往往自己还饿着肚子;当临时用餐需求突增时,厨房总能半小时内完成“紧急作战”。这种“把员工当家人”的想法,换来了令人感动的双向奔赴:曾有员工自发送来家乡腊味加菜,也有技术骨干主动参与菜品研发,更有年轻妈妈将育儿经验转化为儿童学生餐改良建议。


一箸一瓢饮,皆是长虹志。从1958年三线建设时期的铝饭盒,到5G时代智能车间的保温餐车,改变的是科技赋能的供餐方式,不变的是多年如一日的舌尖守护。在这片升腾着烟火气的天地里,每天上演着最朴素的辩证法:员工们的就餐成就了食堂的温度,这份温度又滋养着奋斗者的热忱,这种共生共长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营养供给,成为智能时代工业文明最温暖的注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