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在市妇幼保健院药剂科扎根十四年。从青涩的药剂新人到独当一面的主管药师,从冰冷的药品货架到温情的用药指导,从传统的手写处方到智能化的药事系统……这十四年,我见证了妇幼院的蓬勃发展,也在与患者、同事的互动中,深深感受到这座“生命港湾”的温暖与力量。
一、初遇:从“配药人”到“用药守护者”的蜕变
2011年夏,我怀揣新人的忐忑踏入妇幼院药剂科。彼时,我对药品调剂的最初认知,仅限于“发药快、剂量准”的理念。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深刻一课。
记得某天下午,一位年轻妈妈抱着高烧惊厥的孩子冲进药房窗口。她颤抖着递过处方,我迅速调配了退烧药,却在递药时被带教老师拦住:“孩子才8个月,布洛芬混悬液必须按体重换算剂量,家长容易搞错。”他亲自示范如何用滴管标记刻度,并叮嘱妈妈记录体温变化。那一刻,我猛然意识到:妇幼药师的职责不仅是“发药”,更要成为患者用药安全的“守门人”。
此后,我主动学习儿科用药规范、妊娠期药物分级等专业知识。窗口前的对话也从“一天三次”变成了更细致的叮嘱:“这个药饭后吃,哺乳前两小时服用”“叶酸要和维生素C错开时间”……
二、温度:药窗内外的人间烟火
妇幼院的药房窗口,是悲喜交织的缩影。在这里,我遇见过因不孕症崩溃哭泣的女士,也见过抱着双胞胎来送锦旗的夫妇;见过因早产而忧心忡忡的母亲,也见过带着三胞胎欣喜若狂的家庭。
最难忘的是一位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二胎妈妈;她因胰岛素注射不当导致血糖失控,在药房窗口急得直掉泪。我和同事们一起协商,为她定制了“饮食-用药联动方案”,每周电话跟踪调整用药剂量。孩子平安出生那天,她丈夫特意送来一罐红糖:“您说过‘药苦,但日子会甜’,我们记着呢。”患者的赞扬提醒我:药师的一句安慰、一次科普,或许就能成为患者暗夜里的微光。
而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药房团队连夜筹备抗疫药品。我们为居家隔离的孕产妇开通“送药上门”服务,将药品和手写的注意事项卡一起打包。一位孕晚期的准妈妈在感谢信里写道:“收到药时,包裹上画着笑脸,突然就不怕了。”
三、同行:科室里的“战友柔情”
妇幼院的温暖,不仅流淌在医患之间,更浸润在同事并肩作战的日常里。药剂科20多人的小团队,早已成为我心中的“第二个家”。
2023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让儿童抗流感药库存告急。紧急时刻,科室全员返岗:主任联系医药公司协调货源,同事们盘点替代药品、制作用药指导科普,信息科连夜更新系统库存数据……当清晨第一位家长拿到药时,红着眼眶连声道谢,而我们相视一笑,才发现彼此的口罩都被汗水浸湿。
这种默契,在妇幼院俯拾皆是。记得初学审方时,我误将“地塞米松”当作常规退热药审核通过,是带教老师及时发现,并陪我重新梳理激素类用药规范,在这里,没有孤军奋战,只有“你拉我一把,我扶你一程”的温情。
四、共生:与妇幼院共赴星辰大海
十四年间,妇幼院从两、三栋老楼扩展为十几层现代化综合医疗大楼,药剂科也从传统调剂、保障药房转型为集“智能发药、个体化服务、药学科普”于一体的现代化科室。作为亲历者,我既是医院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五、扎根:十四载沉淀的药香人生
回望来路,妇幼院早已融入我的生命血脉。那些药架上的标签、咨询台前的对话、抢救车里的药品清单,不仅是工作的注脚,更成为我对“药师”二字的信仰。
如今,我依然习惯提前到岗,复查昨天的工作日志;依然习惯在下班前最后一刻仔细核对所有的文件和数据,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万无一失。因为我知道,妇幼院的温度,正是由这些细微之处的坚持汇聚而成。
未来,我愿继续做一颗“种子”,在妇幼院的土壤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用专业与温情守护更多家庭的健康与期盼。因为这里,不仅仅是工作十四年的地方,更是我毕生追寻的“药者匠心”所在。
王智勇,渭南市妇幼保健院药剂科临床药师。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药学专业,具备扎实的药学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能力。从事药学工作十余年,专注于临床合理用药、药物治疗方案优化及患者用药安全管理,擅长结合患者个体差异提供精准药学服务。
日常工作中,负责参与临床科室查房、多学科会诊,协助医师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显著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获得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证书,定期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持续更新专业知识。秉承“以患者为中心,以安全为基石”的理念,致力于通过多学科协作优化药物治疗结局,为合理用药贡献专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