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春秋中记载:“正月,鲁公到郞地狩猎。”按照传的解释:“春季打猎被称为搜猎,夏季打猎被称为苗猎,秋季打猎被称为狝猎,冬季打猎被称为狩猎。”
什么是苗猎呢?所谓苗猎,就是有选择的猎杀,猎取时不包括整个水系,不会成群结队地围捕,不会猎杀幼鸟,不会猎杀怀孕的野兽。
春季的搜猎也是不会猎杀幼兽和怀孕的野兽。
冬季的狩猎则是对猎物进行全面地捕杀。不仅如此,老百姓也会参加狩猎。参加冬季的狩猎需要遵守礼仪,不能驾车冲撞禽鸟,不能使用诡诈的手段,不能追捕超出范围的野兽。
这些就是打猎的讲究。这些讲究其实是简易的军事行动。苗猎是有选择的猎杀,搜猎是仔细猎杀,狩猎是全面猎杀。
为什么夏季不进行田猎呢?因为夏季是天地阳气鼎盛的时候,猛兽和飞禽都收起了爪牙,毒虫也都收起了毒刺。这鸟兽虫蛇豆知道顺应天时,何况是人呢?
所以说古人在这个时候圈养生出。
为什么称为畋呢?圣人做事必然是追溯本源。这用五谷祭祀宗庙,寓意供养万民。现在打猎的意义是为了防止野兽危害庄稼,所以被称为田猎。圣人之所以在猎前面加田,就是为了彰显打猎的本质。
02
原文
春秋曰:“正月,公狩于郎。”
传曰:“春曰搜,夏曰苗,秋曰狝,冬曰狩。”
苗者奈何?曰苗者毛也,取之不围泽,不揜群,取禽不麛卵,不杀孕重者。
春搜者不杀小麛及孕重者;冬狩皆取之,百姓皆出,不失其驰,不抵禽,不诡遇,逐不出防,此苗狝搜狩之义也。
故苗狝搜狩之礼,简其戎事也;故苗者毛取之,搜者搜索之,狩者守留之。
夏不田,何也?曰,天地阴阳盛长之时,猛兽不攫,鸷鸟不搏,蝮虿不螫,鸟兽虫蛇且知应天,而况人乎哉?是以古者必有豢牢。其谓之畋何?圣人举事必返本,五谷者,以奉宗庙,养万民也,去禽兽害稼穑者。故以田言之,圣人作名号而事义可知也。
03
狝(xian,三声,显):就是这篇文章解释的,秋猎。
揜(yan,三声,掩):偷袭。
麛(mi,二声,麋):泛指幼小的野兽。
攫(jue,二声,绝):爪牙。
豢(huan,四声,换)牢:就是野兽圈。
04
呃,这一篇我看的也是头大了。
按我的理解就是春夏秋季随便打打猎,表示表示意思意思也就是了。主要还是在冬季狩猎。冬季打猎属于范围内“寸草不留”。
现在想想,这冬天还要在外面寻找食物的动物实在是太可怜了。
这一篇我翻译的不好,大家姑妄看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