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领域存在一个看似是“骗局”的观点:有人觉得努力无用,拼的全是运气。不是你家孩子不聪明,而是他们没赶上你当年撞上的那种奇迹。
对于70后和80后的家长来说,不得不面对子女返贫这一残酷现实。他们踩着时代红利实现阶层跃升,可如今这个阶层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塌。当孩子拿着硕士学历,却找不到月薪5000的工作;当掏空6个钱包买的房子变成负资产,才惊觉自己辛苦搭建的避风港,不过是子女返贫路上的最后一块跳板。
很多中产家长有这样的幻觉:以为孩子靠努力考上大学就能实现阶层逆袭,其实大错特错。家长们不过是撞上了一波史无前例的红利。1999年大学扩招,让他们有了读书的机会;2001年中国加入WTO,经济腾飞,城市化进程加快,县城青年得以成为城市精英,而且当时房价不高,三代人凑凑还能买学区房。他们并非自身多厉害,而是起点被时代系统偷偷拉高了。
然而,孩子们面对的是规则彻底改变的局面。高考录取比例没变,但竞争者都是经过“鸡娃”培养,参加各种竞赛、读国际班的学生。如今,好大学不再等同于好工作,学历不断贬值,经济增速下降,人口红利消失,技术更替加速。家长当年靠读书就能找到好工作,孩子现在努力学习,面对的却是三维考核,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有好出路。
教育背后隐藏着普通人难以知晓的“剧本”。一直以来,大家以为教育公平,是改变命运的捷径。但实际上,真正改变命运的并非单纯的学习能力,而是出生时所处时代赋予的“权限”。有人出生就赶上WTO带来的发展机遇,有人一出生就面临AI寒冬;有人能上985高校,有人只能进希望渺茫的学校;有人高三还在焦虑备考,有人高一就进实验室写论文发SCI。孩子们不是不勤奋,而是根本没机会站到竞争的牌桌上。
最要命的是家长的执念。家长们不焦虑孩子不够努力,而是焦虑孩子比自己还差。他们不愿承认,自己拼搏20年达到的高度,孩子连起点都够不着,自己当年的奇迹根本无法复刻。于是家长们变得疯狂、疲倦、偏执,无法接受孩子的失败。其实,是他们拒绝承认自己的时代红利已经耗尽。
家长还在跟孩子说:“你不努力,长大会被社会毒打。”可现实是,现在被社会“毒打”的恰恰是那些最努力、最听话、最老实的孩子。家长告诉孩子好好学习能上清华,却不敢说清华毕业也有人月薪不到8000,连房租都交不起;告诉孩子别沉迷游戏短视频,却不敢承认邻居家高三退学拍段子的孩子,一年赚的钱是自己的10倍;告诉孩子要逆天改命,却不敢面对自己早已回到原本该在的位置,而孩子甚至连这个位置都轮不到。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家长敢不敢承认,自己当年的成功靠的是运气,而非实力。99%的家长不敢承认,因为一旦承认,就等于宣告曾经信奉的那套教育逻辑已经崩塌。别再提什么“不能输在起跑线”了,因为很多人根本连这场比赛的门票都买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