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韩国《东亚日报》5月3日文章,原题:江南“生活方式”是如何成为全国标准的? 包含江南区、瑞草区、松坡区的“江南三区”是韩国发展的象征,也是繁荣的集结体。仅江南区一区的生产总值就占釜山或仁川地区的70%,登上米其林指南的美食店也最多。新书《城市文献学者》的作者金时德以自身40多年来在江南三区生活、经历和观察的内容以及政府报告书、城市规划家的评论等为基础,眺望江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本书展开叙述韩国现代史,一段失败和成功交织的历史。
被称为“不败神话”的江南三区也是从未完的计划开始的。虽然这一地区初期是出于军事安保目的开始开发的,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韩国政府推进将首都迁移到忠清圈的“临时行政首都白纸计划”,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变得消极。此后,民间的繁荣代替了政府的规划。从财阀企业、原住民农民到从江北移居的拆迁户都纷纷为江南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政府为了稳定房价,供应大型公寓,掀起公寓热潮。这表明,江南现在已经超越了一个地区或房地产市场,成为巨大的社会结构。
《城市文献学者》一书剖析了从农村时期的江南面貌,到今天的江南公寓、产业、交通网等领域的发展和转变。特别是填埋低湿地开发的报告结果表明,江南地区应对水灾的能力非常脆弱。正如“虽然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江南,但谁都会受到江南的影响”这句话一样,金时德表示,今天“江南式”的生活方式正在向全韩国扩散,现在已经成为全国新城市的典范。由公寓园区、水边空间、综合购物中心组成的这种生活方式在其他城市纷纷亮相。江南地区的影响力超越京畿道,扩张到忠清道的现象也值得关注。《城市文献学者》的作者主张,就像过去的江南开发不是由政府主导,而是因民间的热情而开花一样,今后也应更多朝着类似的方向进行开发。(作者刘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