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一觉醒来,印度与巴基斯坦竟然真的打起来了!
截至目前,巴基斯坦军方宣称已击落6架印度战机,包括3架法国制造的“阵风”战斗机、1架苏-30 MK、1架米格-29,以及1架无人机。若上述战果属实,这将是印度空军数十年来最严重的战损事件。
据巴方通报,北京时间5月7日凌晨4时13分,印度对巴基斯坦本土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三处目标实施了导弹打击,袭击地点包括旁遮普省巴哈瓦尔布尔、巴控克什米尔首府穆扎法拉巴德以及戈德利地区。
为应对突袭,巴基斯坦政府迅速宣布全国空域关闭48小时,军方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并称成功阻止了印军的战机进入其领空。不到一小时,印巴两国军队就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爆发了激烈交火。巴方表示,其空军与地面部队已展开联合作战,击毁了印方一个旅级指挥部。
随后,巴军发布最新战果称 在反击行动中击落两架印军战机,清晨又相继确认共击落六架,并俘虏多名印军士兵。印方则称其当天实施了代号为“辛杜尔行动”的军事打击,袭击了巴境内九个目标,其中五个位于克什米尔地区。报道称,总理莫迪全程监督了这次军事行动。
截至北京时间7日上午,巴基斯坦方面公布称,印度军方共发动了24次袭击,造成至少8人死亡、35人受伤,目标包括清真寺在内的多处民用与宗教设施。印方则反指巴军对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的数十个印度村庄展开炮击和空袭,造成至少7人死亡、38人受伤。
冲突爆发后,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于当地时间上午10时紧急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评估局势并商讨应对方案。巴外交部强烈谴责印度“公然侵犯主权”的行为,誓言将在“适当时机予以全面回应”。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迅速介入调停。中国外交部呼吁双方保持克制,强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并支持巴方捍卫主权安全。美国总统特朗普则罕见地 强烈批评了印度行动“可耻”,呼吁尽快结束冲突;美国国务院表示“正密切关注局势发展”。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则表达了对局势失控的忧虑,敦促双方通过对话化解争端。
本轮冲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方声称击落了多架印度主力战机。尽管战时信息纷乱,短时间内难以确认全部战果,但从巴基斯坦方面公布的视频与残骸照片来看,目前基本可以证实,巴方至少击落了两架“阵风”、一架幻影2000,以及一架无人机。
网传的一段在印度旁遮普邦卡兰村拍摄的坠机残骸视频显示,其中有法国制造的“米卡”空空导弹及其发射架,该武器可由“阵风”与幻影2000使用。该村距离印军巴特恩达空军基地仅20公里,而此处正是印军第17“阵风”中队和第380“奈特拉”中队的驻地。由此推测,这架“阵风”战斗机可能刚刚升空便遭击落。
另一架战机的坠毁地点位于印控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郊区的一所学校,印媒及社交平台公布的画面显示,疑似“幻影-2000”或“阵风”战机的副油箱和发动机舱外壳的残骸上 有清晰可见的法语警告标识,基本可以确定是法国制造的战机。为了掩人耳目,当地的印度警察和军队人员已经将现场封锁。另有一组残骸中发现疑似为幻影2000所用的法国M53涡扇发动机组件。
这几起战机被击落的事件,不仅震动了印度军方,也让外界对巴基斯坦空军的应变能力与实战素质刮目相看。尤其是巴军能够在短时间内精准反制、成功夺回制空权,成为各方军事分析关注的焦点。
多数军事专家指出,虽然从规模与机型多样性来看,印度空军确实占据一定优势。但巴基斯坦近年来在空军体系现代化方面的进展,已经显著提升了其实战能力。特别是中巴联合研制的“枭龙”Block3战斗机,搭载了有源相控阵雷达与超视距打击能力极强的“霹雳-15”空空导弹,在ZDK-03预警机和全链路数据系统的支持下,使巴军在战场态势感知、远程打击与空中拦截方面对印军形成了技术压制
目前,已有多个独立信源证实,此次击落印度战机所使用的正是“霹雳-15”导弹。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印度空军虽然拥有法国“阵风”、俄罗斯苏-30、米格-29及以色列无人机等多国装备,但多国混编的武器系统在实际作战中暴露出一贯存在的兼容性瓶颈。来自不同国家的战机平台在战时编队协同难度大,作战节奏不统一,影响了整体战术执行力。
此次冲突表明,现代空战的胜负不仅取决于硬件性能,更依赖于体系整合、指挥调度和武器平台之间的“数据互通”。当一方在战术响应、电子战和远程打击上形成闭环,而另一方仍依赖传统的编队打法和临场指挥,优势地位就会迅速逆转。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印度空军的突袭行动非但未能奏效,反而暴露了其情报与协同的严重短板,计划中的“出其不意”反被巴方识破并反制,简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面对战机损失与国际谴责,印度方面只好采取低调回应,宣称此举是为了报复4月22日克什米尔恐袭,目标是“境内恐怖组织”,与巴基斯坦主权无关,并强调“行动保持了克制,旨在避免冲突升级”。
从印度的表态来看,显然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在展示强硬姿态的同时,又试图控制局势,防止全面战争的爆发。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如果还有一点儿自知之明,那么就应该意识到,进一步扩大军事打击或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成本。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称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真可耻”,希望这一切尽快结束。这意味着,尽管美国与印度有战略伙伴关系,但考虑到印巴两国都是拥核国家,美国并不打算支持印度挑衅性的军事行动。
因此老羊认为,在国际社会,包括联合国和中国纷纷呼吁双方保持克制,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的情况下,印度可能并不会扩大冲突,而是会就坡下驴,含泪吞下这枚苦果,以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不过,政治都是非理性的。虽然双方都意识到全面战争的代价,但却又都陷于“必须强硬”的政治逻辑之中。印度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舆论力量,对莫迪政府构成了压力;而在巴基斯坦,突如其来的对抗反而为政府转移内部矛盾,压制反对派提供了契机。在政治与民意双重裹挟下,双方虽然有控制冲突之意,却又难以真正退让,这正是最危险的博弈状态。
综合来看,此轮冲突具有四个突出特征:一是由印度率先发动导弹袭击,且目标包括民用设施,挑衅意味浓厚;二是局势在极短时间内升级为空地一体化作战,烈度远超以往的边境摩擦;三是巴基斯坦展现出强有力的战术反制能力,其防空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四是战斗时点选在凌晨,突袭与高强度交火并行,极易造成误伤与平民伤亡,导致局势快速失控。从更广的角度看,当前这场冲突再次凸显了印巴之间极端脆弱的安全格局。
目前,冲突仍在持续,两国尚未展现出有效的降温机制。作为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任何一方的误判都可能引爆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安全危机。未来局势的走向关键在于 双方是否有意愿压制内部情绪,理性处理冲突,通过外交恢复对话。而这,恐怕并不比战场交锋来得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