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主席例行前往河南进行视察,这一次他将目的地选到了河南南阳市,并且要求当地的领导干部们亲自向他汇报情况。
彼时的南阳县县委书记名叫魏兆铭,接到通知以后,他第一时间开始做准备。
原以为自己的功课做得足够充分,可谁知道主席的问题十分刁钻,一连四个问题他都答不上来。
毛主席究竟询问了魏兆铭什么问题?为何他一个都回答不上来?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一问三不知
1958年,正在河南视察工作的毛主席突然提出个要求,各县级市的领导班子前来参加座谈会,县委书记亲自向他汇报工作。
南阳县的魏兆铭得知这个消息后七上八下,他紧张不安,似乎很惶恐接下来的会面。
其实对于毛主席的突然袭击,魏兆铭没有那么忧虑,彼时正处于公社化时期,南阳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
不过,第一次见到毛主席这样级别的领导,魏兆铭多少还是有些担心。
魏兆铭与一众人将南阳近些年来的工作内容以及成绩汇总起来,准备给毛主席交个完美的答卷,但之后发生的事情让众人感觉不可思议。
在座谈会上,魏兆铭介绍过自己以后,主席突然兴起,询问他道:
“你祖籍是南阳的吗,有人说诸葛亮躬耕的地方是襄阳,也有说南阳的,你知道是哪里吗?”
这个问题问出让在场的人都瞪大了双眼,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确实,别说在场的人,就算是将这个问题放到以前,也估计很难有个答案。
在场的所有人包括魏兆铭都将头埋到了桌子下,没有人敢应声回答。
看着寂静的人群,毛主席继续询问:
“有这样一句俗话:二十八宿走南阳,西汉末年,刘秀就是在你们南阳访贤求将,寻到二十八宿后,才兴兵讨伐王莽,那你说说二十八宿中谁为首?”
魏兆铭继续沉默,他的头越埋越低。
毛主席继续发问:“魏书记,最后诸葛亮定居南阳,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魏兆铭感觉天都塌了,毛主席连问三个他一个都回答不上来,这些问题他只是听说过一点,但没有深层次的了解,更不可能说出正确答案。
毛主席看他一个也答不上来,无奈地摇摇头。想了一会后,他突然又发问:你知道现在的香油多少钱一斤吗?公社每人每月大概吃多少?
魏兆铭听完问题后,心都死了,他羞愧不已,脸红到了脖子跟上。
没错,这个问题他还是答不上来,前些天刚顾着做材料,对于这些问题完全没有过考虑,其实不光是魏兆铭,连他在内的所有人想法都是一样的,前些天他们都在拼命地做材料,想要将自己最漂亮的实绩展示给主席,其余的完全没时间多想。
整个会场气氛极其安静,乌泱泱的人挤在会场却没有一点声音,大家的心理活动与魏兆铭一样,若是问题落到了他们头上,尴尬程度也是一样。
好在,河南省委书记苗芝圃站出来了,他回答了主席的问题为魏兆铭解了围。
毛主席很满意苗芝圃的回答,不过他依旧没打算结束,看着魏兆铭他再次发问:魏书记,你今年多大了?
魏兆铭抬起头愣了一下,随机说道:今年35。
听到回答后,主席呵呵笑了起来,继续说着:你这个同志啊,不知古不知今,只知今年35。说完,会场一阵大笑。
毛主席缓解了当时窘迫的气氛,但魏兆铭的脸更加红了,这次的座谈会他从始至终都羞愧难安,不过他也知道主席所言是有道理的。
其实毛主席的询问都是些极其偏门的问题,前三个问题的答案就算是古时候也很难有个结论,更何况是现在,更是无从得知。
但,魏兆铭没有这样想,从毛主席询问之后他仔细反思,终于了解了主席真正的用意。
原来毛主席并不是想要与他们争论个什么出来,只是想要地方官员对当地的情况多了解一点,作为地方父母官,若是在询问起来对此地一无所知,那他怎么可能领导好这里。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有一个想法,除了了解清楚当地的历史以外,父母官更应该知晓老百姓的生活,了解真正的群众。
说白了,父母官就是为了服务底层人民存在的,若是这些人也脱离实际,高高在上,完全不知晓底层人民的生活,那他们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
魏兆铭知道毛主席的用意,更加羞愧。确实这些年来,魏兆铭只注重经济建设,对于生活中的事情从未了解,他以为上级领导干部要的是漂亮的经济数据,因此将这些都忽略掉了。
深入群众之中
了解到这些以后,魏兆铭感觉十分羞愧,党将自己培养到这位置上,可他却已经忘记了初心。看着魏兆铭愧疚的样子,主席倒没有太过生气,确实对于这样一问三不知的党员同志,主席有些失望,但其实这次视察之前,毛主席就已经有了思想准备。
原来,前段时间毛主席在办公时就发现了下层机关单位有着不深入百姓的问题。
其实这时全国上下公社化正在大力发展,各地的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汇报到中央的数据也是一张比一张的好看。
但主席觉得不对,从群众中走出去的他知道要想了解真正的情况,必须深入到老百姓之中,早在以前毛主席就对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关注,现在更是如此。
为了了解百姓的真实生活,毛主席派出了专门的人前往调查,可一番调查之后主席发现了问题。
倒不是下层单位的成绩不好,而是成绩太好了,所有放到主席面前的数据都是精心挑选的漂亮数据,想要了解点什么几乎不可能。
社会发展怎么可能如此完美,毛主席自然清楚其中的猫腻,这一定是下面的人搞了鬼。
毛主席知道时间长了难免会有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情况的可能性,可这来的未免太快了些。
于是再这样的想法之下,主席更加坚定了深入基层的想法。他要去看看老百姓的日子究竟怎么样!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主席一直坚持亲自下基层前往各地进行视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次的座谈会也正在再这样的基础上来的。
魏兆铭面红耳赤,毛主席三言两语说到了他的问题,这让他坐立难安。看着魏兆铭不安的样子,毛主席脸色立马严肃起来,他说道:“我给你留下两句临别赠言:身为一个地方官,一要多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二要关心老百姓的生活。”
毛主席的这番话彻底点醒了魏兆铭,之后的他在工作中一改往日的作风,曾经将工作重心都放到漂亮数据上的他转变了重点,开始深入基层。
魏兆铭在毛主席的提点下下乡去田地里,他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深入人民、了解基层、体恤人民群众。
魏兆铭的转变实在让人欣慰,毛主席的意愿也正是如此。其实早年间,新中国成立以前,主席就养成了这个习惯,只要有机会,他总会前往乡间走一走。
甚至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依旧想延续之前的作风,时不时地前往乡间地头走一走,感受真正地民风,体验老百姓的生活。
但是毛主席身份实在特别,作为共产党的领导班子,他的安全非常重要,身边的保卫人员也是只多不少,要想在这种情况下去往群众中去实在不可能。
其实早年间,毛主席就向身边的警卫员提出自己想要出去走一走,他说:
“我都成了笼子里的老虎了,一点自由也没有。不能随便外出,不能随便看戏,不能随便干我想干的事情,整天是这个警卫、那个警卫,我干什么非得你们那么多人同意么?
可是牢骚话归牢骚话,毛主席也知道今时不同往日,他的想法也只能是奢想。
据资料记载,毛主席最喜欢与老百姓打交道,看着大家笑呵呵地模样,主席打心眼里高兴。
1953年2月中旬,毛主席正在视察武汉。他曾多次来到这里,对这个地方尤其地喜欢。
视察工作结束以后,毛主席突发灵感,他想重踏蛇山、上黄鹤楼。毛主席的一举一动都是要经过报备的,这样突如其来的决定让一旁的警卫员担心不已。
但毛主席格外的坚持,他觉得这只是一次简单的出行,不要太过于忧心忡忡。就这样,一行人相约前往黄鹤楼。
当天正是假日,黄鹤楼上的游客格外的多,大家熙熙攘攘,热闹极了。
毛主席很喜欢这样热闹的氛围,他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享受着这一切,谁知道一个眼尖的突然大喊:毛主席来了,毛主席就在我们身边。
听到这样的话,身边的人立马向在主席这边看过来,一些反应快的人更是直接跑了过来。
没一会,毛主席便被人群围住,几个年轻人争先恐后想要与主席握手,幸好一旁有警卫员才控制住了局面。
大家的兴奋难掩,人群开始向主席这边移动,所有人都想要看清楚毛主席。
看着热闹的人群,毛主席也极其兴奋,他举起双手与挤到前面的群众一个个握手,大家边笑边向主席打招呼:毛主席辛苦了,毛主席万岁。
主席则是回应道:同志们辛苦,人民万岁。
兴奋地人群越来越多,很快主席便被人群包围住,大家紧紧盯着毛主席,害怕他一下子不见了。
面对这样的场景,罗瑞卿同志想要赶紧疏散人群,可毛主席阻止了他,他说不愿意避开群众,他要和群众走在一起。
“群众包围圈”是主席时隔多年依旧忘不掉的回忆,看着老百姓一个个笑容满面的样子,毛主席发自肺腑的开心。
多年以后,与工作人员回忆那天的场景,他依旧兴奋难掩,说着:真是下不来的黄鹤楼。
毛主席喜欢深入基层,这时众所周知的,但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再加上其他的种种原因毛主席没法在亲自前往乡间地头,可这种想法依旧没有被主席遗忘,他将自己殷切的希望寄托到了其他人,大到中央方面的领导班子,小到市级、县级的同志们。
在毛主席看来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要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要虚心向群众学习。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直是毛泽东同志的基本原则,从参加革命以来,毛主席一直坚持这一点。
在1934年,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主席就提出:
“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1942年5月,毛主席再次提出:要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才是共产党人对待群众的正确态度。
毛主席不仅将此作为共产事业的主要原则,更是要求其他的同志坚持这一点。
自共产党成立以来,广大老百姓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共产党完全区别于其他的政党,“小米加步枪”的特殊组合成就了共产党,因此即使在党蒸蒸日上的今天,毛主席依旧认为党员同志依旧要坚守以人民为核心的指导方针,人民群众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