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医晓护的第5475篇文章

01 认识肥胖——从体重到健康

肥胖不仅是体重超标,更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的背景下,科学减重不仅是个人健康的关键,也是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重轻就健康吗?

体脂率高、肌肉量少,同样不健康。

胖就是基因决定的?

虽然基因有影响,但生活方式的影响才是关键。《黄帝内经》有训,体质禀赋非绝数,七情六淫可移易。

中国肥胖的诊断标准

BMI≥24为超重,BMI≥28则为肥胖。

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即为腹型肥胖。


02 见减重误区

❌ 极端节食

过度节食会导致营养不良,长期来看反而会降低基础代谢率,使身体更容易储存脂肪。

❌ 单一运动

只进行有氧运动或只进行力量训练,无法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 单一运动

只进行有氧运动或只进行力量训练,无法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 忽视心理因素

没有心理调节,难以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容易产生暴饮暴食等情绪化行为。

03 吃对吃好,减重不挨饿

“什么算健康饮食?”

这是一个大多数人决定减肥后心中都会有的疑问。

健康饮食倾向于选择天然、未过度加工的食物,不要预制餐、精制糕点和零食,烹饪方式避免高油、高糖、高盐。所谓“大道至简”,健康饮食不过是回归自然本味。

饮食原则

  • 低热量、高蛋白、高纤维

  • 每日摄入不低于1200千卡

  • 控制总能量摄入,创造能量赤字

  • 不建议水果代替主餐,不建议果汁代替水果

  • 放慢进食速度,每餐至少15min以上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Food Guide Plate)按照平衡膳食原则,直观描述了一个人一餐中膳食的食物组成和大致比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04 运动之道,贵在坚持

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减重治疗后的体重不反弹、稳定瘦体重的含量以及预防肥胖相关并发症。中医讲究运动需因时制宜,春夏季阳气旺盛,适合户外运动;秋冬季则宜选择温和些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养护阳气。

“限制久坐的时间是当务之急”

运动建议

  • 运动从低强度开始,逐步过渡到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 结合有氧和力量训练

  • 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

  • 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如步行、骑自行车等

05 中西医智慧结合——从整体到个体

减重药物如GLP-1RA类药物不仅能有效减轻体重,还能改善代谢指标,但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因不当使用引发副作用。

除了通过生活行为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手段实现减重目标,还可通过中医辨证施治,采用中药汤剂、代茶饮等方式调理身体,达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此外,中医外治疗法(如针刺配合穴位埋线、耳穴压豆、推拿拔罐等)在超重及肥胖人群的体重管理中也表现出色。

06 结语

科学减重是一场持久战,它需要我们从认知到行动的全面转变,且贵在持之以恒。体重管理也并非一味降低体重,合理的减重目标需要经由临床评估并结合个体需求设定,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科学减重的核心在于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和心理调节。此外,定期监测体重变化和代谢指标也至关重要。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内分泌科 蔡菲菲 主治医师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