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发现只要和养老相关的新闻,大家尤为敏感。

像去年的养老金并轨,以及延迟退休政策落地等等。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养老牵动我们每一个人,可如今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会上,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教授,公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25-2060》,针对“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改革”又释放了很多新的信号。


虽然都算不上什么好的消息,但是我认为,还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关注的,毕竟是与养老密切相关。

今天就来给大家汇总分析一下,有哪些关键信息。


首先是,养老金累计结余将在2044年耗尽。

其实对于养老金不够的事情,我们早就有心理准备。

之前2019年,郑秉文教授编写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时就提到过,当时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已高达16个。

并且经过精算模型测算,养老金累计结余将会在2035年耗尽。


如今经历了几年,这期间实行了各种改革措施,包括中央调剂制度、实现全国统筹等,再结合今年刚实行的延迟退休政策,最新测算的结果相较于上一版都延后了。

其中,收不抵支的年份,从以前的2028年延到了2036年。

养老金累计枯竭的年份,从以前预测的2035年推迟到了2044年,都往后延迟了八九年。

说明延迟退休政策有一定效果,但是耗尽的核心危机并没有彻底解除。

而一旦结余耗尽,就意味着社保养老金的收支平衡被打破,而且已经产生了很大的漏缺,需要依赖大量的财政补贴去补救。

其次,后续我们社保养老金保险制度的潜在支持率将下滑至1。

这个潜在支持率,其实也就是指我们正在缴纳社保养老金的人与正在领取社保养老金的人的比值。

当前我们的潜在支持率维持在2.7,也就是2.7个在职职工“供养”1个退休人员。

但到2060年,这个潜在支持率就下降至1,就是1个在职职工“供养”1个退休人员。

其中如果有些灵活人员断保,或者是缴满最低缴费年限就不交了这些等等因素,

那么潜在支持率还会进一步下降,降至0.89,那么就是0.89个实际缴费的在职职工对应1个退休人口。

在这之后交社保养老金的人,还不如领社保养老金的人多,出现了典型的倒挂现象。

假设说,以后的职工退休老人平均要给3000退休金,那年轻人就得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3000,甚至更多的钱供给出去。

如果这是你,你愿意掏这3000吗?

说到这,想起我最近刷到的一个短视屏热梗,是一群阿姨们在跳广场舞,然后博主拍下来调侃道:我的社保在翩翩起舞!


评论区留言更是扎心了!


那为何,我们的社保养老金会沦落到如此境地?

这就要提到我国的养老金发放机制「现收现付制」,就是把年轻人交的钱发给老年人。

这种情况下,若年轻人多,发养老金问题自然不大;但一旦年轻人减少,那发养老金可老难了。

而实际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出生率在持续走低,并且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连续3年负增长。


同时老龄化还在加剧,从2021年开始进入深度老龄化,2024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上升至15.6%,预计在2032年左右进入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


从深度老龄化到超级老龄化社会,这中间仅仅只要10年,这速度远超其他国家。

另外就是现在人均寿命的延长,老人领钱的时间越来越长。2024年我国的人均寿命已经达到79岁。

据《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推测,到203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有望增长到81.3岁。

这几个因素一叠加,使得缴费的人越来越少,领取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且领取时间更长,养老金后续逐渐收不抵支,并且失衡。

当然,除了人口结构这个主要因素,还有一部分是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期间的几项资金缺口。

我们当初正式建立职工养老金制度是在1997年7月,那对于在这之前工作过,却没有交过养老金的人员就很吃亏。

针对这部分人员,国家就采取了“工龄视同缴费期限”,也就是即便没有实际缴费,只要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连续工龄,最后在养老金计算中也等同于已经缴费的年限。

除了这部分,还有在2014年前参加工作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等等。

我们都知道之前体制内人员自身是不需要缴纳养老金的,退休后直接由国家财政来发放养老金,至于领多少,根据其职位、工作年限等折合一定比例。

但是由于长期下来,体制内和体制外人员的养老金差距太大,以及财政不足等原因。

从2014年开始,国家开始实行养老金并轨制度,体制内人员也需要交养老金,并且共用一套养老金计算方式。这个制度到去年10月才正式完成。

对于2014年之前未交费的工龄和上述一样,也按照“视同缴费”来计算。

那么这部分没交的钱从哪来?

主要还是靠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账户,而当统筹账户不足时会挪用个人账户资金。

当然也有财政补贴,从1998年至2020年,中央财政用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助达到6万亿元。

只是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模式,使得有些个人账户沦为了记账工具,无形中形成了一定隐形债务。

总之当前人口结构对社保养老金可持续性影响非常大,那么未来该怎么才能确保有养老金呢?


从其他国家养老金政策总结下来,无外乎就以下几点。

第一,延迟退休年龄。

这是各个国家解决养老金难题,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比如日本,是如今老龄化率最高的国家,并且从1970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至今已经有50余年。

为了应对养老金缺口的问题,从2006年,把退休年龄延迟至62岁;并隔3年就宣布延迟一岁,最终在2013年时,强制延长退休年龄到65岁。


如今日本政府又开始鼓励延迟到70岁退休了。

再看美国,是实行差异化退休政策。


分批次退休,其中像1960年以后的,直接就是67岁退休。

再看德国,从2012年起逐渐推迟,由65岁延迟到67岁。

总之放眼全世界,他们的退休年龄基本在65岁-67岁左右。


相比我们国家,如今是把退休年龄延迟到了55、58和63岁,后续这中间的调整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第二,是延长缴费年限提高缴费成本。

属于是哪里不足补哪里,既然钱不够了,那就再多交点钱。

其中提高缴费年限的国家,法国是个典型。

从去年开始‌法国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已经从原来的41年逐渐提高到43年‌。

相当于我们国家的两倍还多,简直就是交到老啊,有种看不到头的感觉。

现在我们是从2030年开始,逐步讲缴费年限增加到20年,所以保不齐后续还会增加。

第三点,就是少发点养老金。

属于和第二点类似,总之养老金不够了,要么多交,要么少发。

这个要参考德国,它们是现收先付制的先驱者,但是由于老龄化问题加剧,选择将现收现付制改成了积分制

如果人口老龄化继续加深,人口因子小于1,养老金给付水平随之下降;

或者当赡养比高于一定比例时,养老金给付水平会进一步下调。

通过少发点钱的方式,减轻年轻人的缴费压力。

总之不管是以上哪种方法,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利的,而且只能说缓解,无法根除。

给我们的警醒或者预示就是,于养老单纯只靠大锅饭,可以说非常困难,需要要额外补充养老金。

这个其实也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和大家强调的。养老这件事,就是越早准备,越有主动权。

目前补充养老金的方式,主要还是三条腿走路,即国际上的养老三支柱。

第一支柱,是公共养老金,就是社保养老金,不用多说。

第二支柱,是企业养老金。基本上个人和企业各交一笔,然后由企业投资管理,这样退休后多领一些养老金。但这部分,只有部分编制和大企业才有,一般私企没这个条件。

第三支柱,就是我们自己交的。包括近两年比较热门的可抵税的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金。

对于35岁以上的朋友,就非常建议,按照自己的需求,提前考虑补充养老金。

个人养老金的优势是,可选搭配的种类比较多,包括养老存款、养老理财,养老保险等等。而且还可以抵税,收入比较高的朋友,买完非常划算。

但弊端是每年有限额,最高不能超过1.2万。而且领取时间,和法定退休年龄一致,可能会受到延迟退休的影响。

接着商业养老金,我想大家也比较熟悉了。它的优势就是更灵活、自由。

领取年龄,一般是,男性最早60岁;女性55岁,不会受延迟退休的影响。

具体拔尖的产品,可见这篇文章——

目前2.5%时代,我们还能买到相对比较可观的固定类养老金。

若利率继续下调,可以预期的是,未来分红型养老金会成为主流。

这对于多数朋友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事情。所以固定类的养老金,还是要珍惜的。


最后呢,对于社保养老金,我们一直和大家强调的是,它只能作为养老的基础。而且过几年,可以预期的是,我们的延迟退休步伐,并不会止步。

这样若我们处在私企,工作稳定性较差,随着年龄增长,确实要考虑提前规划好自己的养老金。如果预算有限,可以选择拉长缴费年限。

说到底,养老这件事,从古至今都是个难题。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些信息,有些制造焦虑了,但这就是无情的现实,希望大家能够早些认清现实,放弃幻想,提早规划起养老。

如果大家有养老规划的需求,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我们小助手微信,让他给你安排专业的规划老师一对一设计专属方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