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看见光明(ID:kjianguang)

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俄乌和平计划因乌克兰拒绝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而陷入僵局。


随着调停努力的失败,特朗普政府于5月宣布退出俄乌战争调停,并转而批准向乌克兰出售价值3.1亿美元的F-16战机零配件及技术维护服务。

这一转变不仅重塑了美国对乌政策的逻辑,更在战场与外交层面引发连锁反应,深刻影响着俄乌冲突的未来走向。

特朗普的调停努力始于2025年4月提出的和平计划,其核心内容包括要求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为俄罗斯领土、冻结当前战线并解除对俄制裁。

这一方案本质上是对俄罗斯实际控制区的默认,试图以领土换和平。

然而,泽连斯基政府明确拒绝了这一要求,强调“和平不能以主权为代价”。双方在领土问题上的不可调和,直接导致调停进程停滞。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面临国内政治压力。共和党内部对“战争疲劳”的担忧与军工利益集团对武器出口的诉求形成张力。

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选择以“商业军售”替代无偿援助,既避免被指责“烧钱”,又能通过武器出口维持对俄乌局势的影响力。

特朗普的政策转向为泽连斯基提供了新的战略支点。尽管F-16零配件援助规模有限,但其象征意义显著。

泽连斯基在5月3日的记者会上表示,“美国的支持让乌克兰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并拒绝了普京提出的5月8日至10日72小时停火提议,坚持要求30天全面停火。

这种强硬姿态的背后,既有对西方军援的期待,也反映出乌克兰试图通过战场优势争取谈判筹码的意图。

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也随之升级。

泽连斯基在5月3日下令加快国产“地狱”无人机机载导弹的生产,并计划在2025年内将产量提升至每月500枚。

这种射程700公里的武器可覆盖俄罗斯本土,成为乌军对抗俄军的重要威慑手段。与此同时,乌克兰还与日本签署卫星侦察协议,试图弥补美国情报支持的暂时空缺。

特朗普的“交易外交”与地缘政治困局特朗普的政策转向本质上是“交易外交”的延续。

通过矿产协议与军售捆绑,美国试图以最小成本获取乌克兰的稀土资源控制权。

然而,这种策略面临多重悖论:过度强调经济利益可能激化乌克兰民众的反美情绪;有限的军援难以扭转战场态势,反而可能延长冲突。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美国的政策摇摆正在削弱其国际信誉。欧洲国家对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愈发不满,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欧洲不能再依赖美国的安全承诺”。

当前俄乌冲突已进入“消耗战”新阶段,特朗普的政策转向虽为乌克兰注入强心剂,给了泽连斯基对抗俄罗斯的信心。

5月6日至7日,乌克兰对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发动了两次大规模无人机袭击,俄军宣称成功拦截了19架无人机,但袭击导致莫斯科多座机场关闭、社会秩序混乱。

乌克兰此次袭击采用了低成本蜂群战术,通过改装民用无人机(如FPV)和远程型号(如TB-2改进型),结合低空突防(飞行高度低至50米)和电子干扰技术,成功突破了俄罗斯传统防空体系的拦截。

5月6日的袭击中,无人机采用多轴线、分波次的饱和攻击模式,部分机型搭载GPS屏蔽器和3D打印零部件,航程可达800公里,可从乌克兰哈尔科夫直接起飞攻击莫斯科。

这种战术的核心在于以极低的成本(单架无人机约5000美元)消耗俄军昂贵的防空资源(如“铠甲-S”拦截弹单枚成本超5万美元),形成长期消耗战的优势。

此外,乌克兰还展示了技术协同能力。北约国家虽未直接支持袭击,但默许了技术转移:美国Starlink系统为无人机导航提供保障,日本向乌方传输雷达成像卫星照片,英国Periphery公司则提供军用级网络安全系统,抵御俄军的电子干扰和劫持威胁。

这种“混合式”技术支持使得乌军无人机在抗干扰、目标定位和自主导航方面取得显著进步,部分机型甚至能在俄军电子压制下仍保持30%的突防成功率。

对乌克兰而言,袭击莫斯科具有明确的战略威慑意图。

首先,通过制造后方恐慌,迫使俄军从顿巴斯前线抽调S-400、“道尔-M2”等防空系统拱卫莫斯科,间接缓解乌东战场压力。据俄国防部数据,顿涅茨克方向俄军防空火力密度因此下降30%。

其次,袭击打破了俄罗斯“本土安全不可侵犯”的叙事,挑战其“卫国战争继承者”的历史合法性。

俄民调显示,68%的莫斯科市民对防空系统有效性表示质疑,这对普京政府的战争动员能力构成直接冲击。

俄罗斯的反应则凸显了战略困境。

一方面,俄军不得不加强首都防御,如部署升级版S-500防空系统和“猎人-B”隐身无人机,并在边境设立20公里无人机禁飞区;另一方面,前线防空资源的稀释可能导致乌军在顿巴斯的反攻获得更大空间。

此外,俄军的报复性打击(如对乌克兰无人机工厂的导弹袭击)效果有限,乌方通过“家庭作坊式生产”(日均产能超200架)快速补充库存,形成“消耗-再生产”的循环。

此次袭击对俄罗斯国内政治产生双重效应。一方面,普京政府面临民众对防空能力的信任危机,需在加强防御与维持前线进攻之间权衡;另一方面,民族主义情绪可能被激化,部分民众转而支持更激进的军事行动。

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已宣称将“全面提升战略要地的防空等级”,并暗示可能扩大打击范围。

国际层面,袭击事件进一步分化西方阵营。

美国虽口头反对袭击俄本土,但默许乌方使用美制零部件改装无人机;欧盟则面临两难:既要支持乌克兰,又需避免冲突升级引发能源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土耳其等国通过技术合作(如土耳其向乌转移无人机生产线)间接介入冲突,反映出全球军工复合体在俄乌战争中的利益重构。

此外,乌克兰选择在5月9日“胜利日”阅兵前夕发动袭击,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削弱俄罗斯的民族凝聚力,并干扰其军事展示计划。

俄罗斯虽在2024年升级了“铠甲-SM”防空系统,其探测距离提升至75公里,对隐身目标的命中率达70%,但乌军通过AI算法优化和自主导航技术(如惯性导航+视觉识别)部分抵消了这一优势。

5月6日的袭击中,仍有3架无人机突破电子干扰,逼近莫斯科市中心仅5公里。更值得关注的是,无人机与网络战的结合成为新趋势。

乌克兰在袭击中同步发动DDoS攻击,干扰俄防空系统的指挥网络;俄罗斯则通过电磁脉冲武器瘫痪乌军无人机的导航模块。

这种“无人机+网络战”的组合攻击,标志着战争已从单一动能打击转向多维技术对抗。

袭击对俄罗斯经济造成直接与间接冲击。

短期来看,莫斯科机场关闭导致航班延误超1200小时,直接经济损失达3.7亿美元;别尔哥罗德州油库遭袭后,该地区燃油储备骤降40%,影响前线补给线。

长期而言,外国投资者对俄罗斯核心城市的安全担忧加剧,可能加速资本外流。2024年8月的类似袭击后,莫斯科股市相关板块持续暴跌,能源企业市值蒸发超百亿美元。

社会心理层面,持续的空袭警报正在改变俄罗斯民众的日常生活。莫斯科市民的安全感显著下降,部分家庭开始囤积应急物资;企业则被迫增加安保预算,安装反无人机设备。

这种“战时常态化”的心理压力,可能削弱民众对战争的支持度,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俄乌冲突将进入更危险的新阶段。

乌克兰可能进一步扩大无人机袭击范围,甚至尝试攻击圣彼得堡等第二梯队城市,以迫使俄罗斯在谈判桌上让步。

俄罗斯则可能采取更激进的反制措施,包括对基辅的“斩首行动”或使用战术核武器威慑。

美国提出的“矿产换援助”协议虽在2025年2月遇挫,但双方在沙特吉达的秘密会谈显示,通过领土交换结束冲突的可能性尚未完全消失。

俄乌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战场态势持续胶着。

尽管国际社会多次推动停火,但双方仍在顿巴斯、扎波罗热等地展开激烈争夺。

这场战争之所以难以终结,根源在于多重结构性矛盾的交织与现代战争形态的深刻变革。

俄乌冲突的核心矛盾是北约东扩对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挤压。

自1999年以来,北约五次东扩,将势力范围推进至俄罗斯边境。

乌克兰作为俄罗斯西部最大邻国,若加入北约,北约的军事设施可直接部署在距莫斯科仅500公里的边境线上,这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构成根本性威胁。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乌克兰亲西方政权加速推进“去俄罗斯化”,试图加入北约并在顿巴斯地区实施歧视性政策,直接触发俄罗斯的军事干预。

这种安全困境本质上是冷战后国际秩序重构的产物,反映出单极霸权与多极化诉求之间的矛盾。

俄罗斯的“战略缓冲带”诉求与乌克兰的“主权完整”主张形成尖锐对立。

俄罗斯要求承认其对克里米亚的主权,并维持对乌东四州的实际控制;乌克兰则坚持“恢复1991年边界”,拒绝任何领土让步。

这种立场差异使谈判陷入僵局,而外部势力的干预进一步固化了双方的立场。

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持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试图通过代理人战争削弱俄罗斯;俄罗斯则通过能源武器反制,导致欧洲陷入能源危机。

俄乌双方均面临国内政治压力,难以在核心利益上作出妥协。

对乌克兰而言,泽连斯基政府若接受领土妥协,可能引发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反弹,甚至导致政权危机。

2025年3月,泽连斯基态度突变,从抗拒选举转向主动推动快速选举,正是试图通过“战时总统”形象巩固合法性。

尽管其支持率回升至67%,但仓促选举可能加剧社会分裂,尤其是难民流离失所问题和反对派的不满。

俄罗斯的政治逻辑同样复杂。

普京政权将战争塑造为“卫国战争”,以凝聚民族共识。

然而,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萎缩、兵员短缺(2024年征兵42.7万人),国内反战情绪逐渐蔓延。

普京若在未实现乌东目标的情况下妥协,可能动摇其“强人”形象。

这种“战则难胜,和则难安”的困境,使得双方均倾向于通过军事手段争取谈判筹码。

无人机与电子战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战场规则。

乌克兰采用低成本蜂群战术,通过改装民用无人机(如FPV)和远程型号(如TB-2改进型),结合低空突防和电子干扰技术,成功突破俄罗斯传统防空体系。

例如,2025年5月的袭击中,乌军无人机采用多轴线、分波次的饱和攻击模式,部分机型搭载GPS屏蔽器和3D打印零部件,航程可达800公里。

这种战术以极低的成本(单架无人机约5000美元)消耗俄军昂贵的防空资源(如“铠甲-S”拦截弹单枚成本超5万美元),形成长期消耗战的优势。

俄罗斯的反制措施同样具有针对性。

俄军在前线部署“克拉苏哈-4”电子战系统,其干扰半径覆盖15公里,可瘫痪乌克兰TB2无人机的导航信号。

双方在无人机领域的攻防竞赛正在重塑现代战争规则。

乌克兰通过AI算法优化和自主导航技术(如惯性导航+视觉识别)部分抵消了俄军优势,而俄罗斯则加速核武器现代化以应对北约压力。

这种技术对抗使得战场呈现“技术代差缩小”的特征——乌军无人机操作员培训周期从6个月压缩至8周,与俄军“猎户座”无人机作战效能差距缩小至15%。

外部势力的介入使冲突国际化,增加了停火难度。

美国的“离岸平衡”策略试图通过有限军援维持冲突长期化,既消耗俄罗斯,又避免乌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特朗普政府从“飞机坟场”拆解退役F-16战机零件援乌,既缓解乌军维护压力,又避免直接激怒俄罗斯。

战争对双方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但停火的代价同样高昂。

乌克兰经济高度依赖西方援助,2025年欧盟270亿欧元援助包中30%定向用于重建第聂伯河水电站。

若停火,乌克兰将失去持续军援,而领土让步可能引发经济主权进一步丧失。

俄罗斯则通过能源出口维持基本财政运转,布伦特原油价格若突破100美元/桶,其军费开支将获得超额支撑。

这种“以战养战”的模式,使得双方均陷入“停火即崩溃”的经济困境。

当前,俄乌战争已陷入“战争容易结束难”的困局。

尽管美国提出的“矿产换援助”协议和特朗普的“和平计划”试图打破僵局,但核心矛盾远未解决。

一是F-16战机到位后乌军能否夺取局部制空权;二是俄罗斯能否在2025年实现乌东目标以缓解国内压力;三是中美博弈与技术替代的进展。

若双方无法在领土问题上达成妥协,冲突可能演变为“冻结模式”,但五年内再度爆发的风险依然存在。

在乌克兰无人机群提前袭击莫斯科后,德媒指出俄无法真正停战。

对话作者请添加微信:Vjilujun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