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纽约曼哈顿的钢铁森林里,高线公园,早已成为美国Z世代镜头里的常客。
90后博主Luna,靠拍摄高线公园攒下了第一批粉丝。Luna曾用童年,见证了这里从废弃铁路到年均700万游客旅游热土的蜕变,也正因如此,她懂人们因何痴迷这里。
她的作品里,情侣在悬浮观景台上交换誓言,滑板少年倚着工业风栏杆俯瞰哈德逊河落日,“月光市集”上,电子音乐人们的创意,在离地20米的舞台中碰撞......
高线公园的魔力,在于“空中花园”,它打破了城市肌理的横平竖直。当双脚离开地面,那种“悬浮于人间烟火,又深浸于草木呼吸”的矛盾感,恰好击中了人们对逃离的渴望,逃离烦恼琐碎,拥抱一刻松弛。
富豪们也偏爱空中花园。
纽约曼哈顿的One57,带空中花园的顶层,均价约人民币 70 万元/㎡,是其他楼层近3倍。位于迪拜棕榈岛,以空中花园概念打造的One Palm,拥有百平空中园林的顶层复式产品,曾拍出3.4 亿元人民币的高价。
国内,古代帝王们同样有过对“空中花园”的追寻。
相传,黄帝曾在昆仑山修建离地千丈的“悬圃”;周文王起高台以筑“灵圃”;勾践资助吴王夫差,在太湖边盖起高三百丈、跨五里的花园“姑苏台”......
站得高望得远,俯瞰天下,帝王们喜欢居高带来的掌控感。富豪们亦是如此。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空中花园”带来的不仅是别样风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处世哲学。
不过受制于自然条件、打造成本等因素,如今的国内,空中花园很难在城市核心落地,尤其北京、上海这类寸土寸金的城市。此前,北京有楼盘打造过空中花园,但说实话,我认为更多是一种营销概念,或者说噱头。
4月23日,京投发展森与天成实景示范区开放,我认为,它为北京带来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中花园”。
绕园林游览时,我经常以为自己身处地面,可抬头一看,远方的景致尽收眼底,有悬于空中的居高感。再一转头,发现小区单元一层的大门在眼前。俯仰之间,垂直落差给人的体验太丰富了,仿佛走进了“3D森林”。
凭栏望去,周围的湿地公园和西边的西山一览无余,小区园林本身的绿意和小区外的景色交相呼应,融为一体,视觉冲击感拉满。
这是在北京从未有过的园林体验。
2
一线城市的高端住宅,基本是金字塔顶尖的产品,园林都能卷尽卷。新中式、现代精奢、酒店度假式,甚至,新中式还分唐风、宋风,恨不能卷出花来。虽然风格多变,但这些园林,共同特点是地面园林,平面化为主,立体层次不足。
人一走进去,感受到的是“近景、中景、远景”,是水平面延展的,缺少“空中花园”才有的垂直视野,于是,便没有那种“悬空”“穿透”的曼妙。
不是开发商不想把园林做的立体且丰富,而是有时是做不到,有时是舍不得。
近些年,很多开发商搞“下沉式庭院”,希望向下找高差,来丰富园林的观景层次感。然而,因为打造难度以及成本等问题,这些项目的高差,大多在10米以内。比重,也只是占到整体园林的一小部分。
所以,也称不上多立体。
更重要的是,向下看和向上看,哪怕都叫立体园林吧,给人的感觉也大不相同。因此,更显得空中花园的珍贵。此前,北京一些所谓的“空中花园”,只是在楼栋顶部,规划一个小面积花园;还有的,把阳台做大,让业主重点花花草草,就叫空中花园了.......说到底,只是在追求空中花园的概念。
真正的空中花园,不仅要求单独构成园林,至少还需要满足三个特点:
第一,形式上,它需要有足够的高度与面积尺度; 第二,打造上,需要审美在线,细节处理到位; 第三,它必须对项目周围城市资源、自然资源,形成一种深度占有。
占有内部打造形成的稀缺性的同时,占有外部城市、自然的稀缺价值,这才是空中花园真正的灵魂。
森与天成空中花园高出地面约19米。
这种高度,正是其立体视野的来源。也正因为高度,空中花园从小区外围看,几乎看不见,相当于业主的“私属园林”。同时,项目空中森林的景观面积,达到了9.2万㎡:
大概相当于13个足球场大小。
在这样尺度的园林中漫步,很容易沉浸其中,也怪不得我走了一圈,会把它当成项目一层。这还不止,小区还包含4.9万㎡台地园林,加上空中森林,合计超过14万㎡。据我所知,在北京4环,有这样园林景观面积的小区只有两个。
另一个,是缦合北京。
越是大面积园林,想要带给游园者完美体验,越需要开发商在设计排布上下狠功夫。森与天成的做法,是视觉引导配合丰富的植被类型,为园林营造递进关系。
通过水系引导,项目将超过3000株各类树木组成的森林景观,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游园动线,搭配高差景观之间层层递进,一步一景。项目还根据生长习性与季节状态变化,匹配不同的名贵植被,春有海棠、夏有国槐、秋有银杏、冬有松树,带来一种四季皆景的感觉。
功能上,森与天成空还升级了2.2万㎡多样社区公园,集休闲、观赏、阅读、慢跑、交流、锻炼、娱乐于一体。平日没事儿干,在植被环绕的“天然氧吧”里跑跑步,累了凭栏而坐,喝杯咖啡,看看风景,松弛感拉满了。
更关键的是,森与天成位于北京南4环黄金中轴线上,金融街、丽泽、丰科园、首都商务新区四大金融科技产业园区环绕。
站在园林高点,甚至可以直接看到远处的“中国尊”大楼。
小区隔壁是占地17.5平方公里“南苑森林湿地公园”,这几年很火的网红打卡地“飞雁台”, 低头可见。这意味着,你享受到的,不仅仅是自家园林的安逸,还有独属于北京黄金中轴的城市的繁华,以及北京“生态绿心”的静谧。
自然与繁华,因为高度在这一刻汇聚,这种占有稀缺资源带来的掌控感、身份感、尊贵感,是平面园林很难实现的。
此时此刻,你或许就明白了,为啥古代帝王、当代富豪会孜孜不倦追逐空中花园。
3
其实,森与天成也不是第一次被市场集中讨论了。
早在拍地阶段,因为区位和地铁上盖属性,项目就备受瞩目。特别拿地的还是京投发展这样,擅长轨道物业开发的品牌开发企业,大家更期待,它们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项目示范区开放,再度惊艳市场。
这个结果,可以说既在我的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是因为,印象中的京投发展,一直是北京房企中“小而美”的隐藏高手。这里的小,不是说规模,而是京投发展很懂把握购房者细腻的诉求,以此构建微观场景,细微处见宏大。在如今产品力主导的北京市场,这样气质的房企,早晚会拿出足够惊艳的产品。
而意料之外,一是没想到京投发展会用“空中花园”这种成本高、落地难的方式,来呈现森与天成的园林;二是,与示范区同步开放的楼王产品,和空中花园一样,也是一次颠覆。
过去很多项目的楼王,往往只是景观、户型、配套更具优势的那一栋楼,说好听点儿是楼王,放到市场中,可能还不如其他项目的普通产品。真正的楼王,应该是放到整个市场中对比,依旧独一无二,能经得起重重考验。
森与天成的楼王,和项目的空中花园一同诞生,处于整个景观带的核心与最高点。
相当于唯一的基础上,再叠加唯一。
项目为了保证楼王的观景体验,南向楼间距约120m,什么概念呢?120m可以放置一个标准足球场了,而市场上宣传自己有“超大楼间距”的项目,一般楼间距是60-80米左右。甚至,森与天成楼王的北侧,也就是空中花园的主体位置,基本没有别的楼栋,城市视野无遮挡。
在北京核心地段,没有几个项目舍得这么做。
楼王的私区产品细节,篇幅问题就不多说了,这样的打造标准,自然也不会差。就说一点,楼王单元门的门把手,都是从意大利矿山整块剖来的原石打造,prada绿天然石材,什么规格可以自行脑补。
放到全北京的楼王中,它都属于“王中王”梯队,和一般的所谓楼王,根本不在一个量级。这是北京楼王的重新定义。
同时,高标准构筑起来唯一性,很难被时间稀释。
换句话说,即使日后换房想出手,它可能也会比同类普通项目成交周期更短,价格更高。这也是如今很多高净值人群在追求的资产安全感。
4
真正意义上的“空中花园”,真正意义上的楼王,“森与天成”能够持续向市场输出“稀缺”产品,得益于京投发展在战略、产品、服务上的三重升维。
作为“檀谷”项目转型的主导者,京投发展用三年时间把一个传统的地产项目,改造为集文旅、公园、艺术空间为一体的微度假目的地。
事件本身证明了,京投发展擅长在战略上跳出传统开发商思维,以强大资源整合能力、产品能力、服务能力,重构居住哲学。
楼市进入“好房子”时代,这种升维路径符合市场要求,同时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一种大势所趋。
另外,在京投发展品牌升维不断追求下,森与天成也将持续进化。从去年年底至今,项目连续两季度拿下丰台区销冠,未来还会给予市场什么样的惊喜,值得期待。
目前,项目实景示范区开放中,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亲自去瞅瞅,体验一下:
半空之中掌握天地,究竟是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