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市鄞州区堇山小学的学生们通过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学生们走出课堂探寻红色印记,拿起手中的笔,给英烈写信,全方位感悟先辈们的精神。这一场景,正是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推进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四课堂”育人范式的生动缩影。


宁波市鄞州区堇山小学“穿越时空的对话”课堂现场。学校供图

作为宁波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同题异构”教学研究中心的牵头单位,近年来,宁波卫生职院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创新构建“主题贯通—循序施教—跨段协同”思政育人实践样态。

聚焦学段教学衔接壁垒,宁波卫生职院以“循序施教”为方法论主线,构建“学习·研习·传习”三阶教学模式,打造适配学段认知规律的小学“五感体验”、初中“情理共生”、高中“政治认同”、大学“使命笃行”的阶梯式课堂集群,首创“三阶四课堂”一体化教学新范式,努力实现思政教育从认知启蒙到价值践行的全链条贯通。

据了解,“三阶四课堂”以“主题贯通+分层递进”形式构建梯度化目标体系,实现“小学启蒙道德情感、初中打牢思想基础、高中提升政治素养、大学增强使命担当”的阶梯式育人目标。在主题开发上注重协同推进,围绕浙江“三个地”优势,挖掘宁波地域特色,梳理整合各学段知识,形成11个教学主题,并配套开发系列主题课程。

今年4月,一场以“浙东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在宁波市大中小学全面铺开,不同学段的学生接力传承红色基因,勾勒出思政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生动图景。


宁波卫生职院师生在“使命笃行课堂”上研讨实践方案。学校供图

在宁波市镇安小学“红色记忆体验馆”内,学生们的指尖抚过复刻的《新浙东报》铅字印刷版等20余件教具,在最受欢迎的手作项目中,学生们用艾草、金银花等药材制成“战地药囊”;在宁波市第七中学思政课堂上,学生围绕1942年盟军飞行员迫降事件展开激烈辩论,掌声与沉思交织;在余姚市梦麟中学,学生从浙东红村透视乡村共富的美丽图景,“我发现横坎头村的致富密码是‘红色引领,绿色发展’。”

在大学课堂上,更注重探究式与实践性教学,采用课题研究、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外化为实践能力,让浙东红色文化“传”出去。

4月以来,宁波卫生职院实践团队深入余姚横坎头村、北仑张人亚党章学堂等5处红色地标,通过实地调研、街头宣讲、社区党课等形式传播革命精神,并自编自演话剧《力量密码》。

“从小学阶段‘五感体验课堂’的趣味浸润,到初中阶段‘情理共生课堂’的深度交融,再到高中阶段‘政治认同课堂’的理性升华,最终至大学阶段‘使命笃行课堂’的担当践行,这一系列课堂实现了认知规律与教育规律的深度耦合。”宁波卫生职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四课堂”协同育人,展现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深层价值——让每一学段都成为青春报国的接力站。

据了解,5月起,宁波卫生职院将以“生态文明建设的甬城实践”为主题,聚焦宁波“千万工程”、五水共治、垃圾分类及公园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和成效开展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推动育人体系从红色文化向绿色发展延伸。(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陈泗铮)

作者:史望颖 陈泗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