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板卖家”,再到“破案民警”“维权律师”……骗子一人分饰三个角色,设局近一年,骗走受害人8.2万元。近日,南京六合市民小陈带着12页共计173条转账记录,来到南京市公安局六合分局龙池派出所报案,称自己遭遇网络诈骗。民警调查揭开了一出持续近一年的“三幕剧”,最终警方抓获嫌疑人黄某,为小陈追回被骗资金3万余元。

低价诱饵层层加码,买卖骗局初现端倪

事情追溯到2024年4月20日,小陈在浏览短视频时收到一条私信:“九成新iPad Pro,只要3000元。”对方出示的发票、序列号一应俱全,价格低于市场价,这让参加工作不久、资金有限的小陈心动了。然而,当小陈提出通过正规平台交易时,对方以母亲生病急需用钱为由,通过微信语音说服小陈支付了100元的定金。

次日,小陈收到一张身份证照片和快递单截图,对方称商品已发货。小陈未起张疑,先后分五次支付了剩余的800元定金。当晚,包裹如期送达,但小陈打开包裹后,发现是一部屏幕碎裂的老年机。面对对方“仓库发错货”的解释,小陈信以为真,又将手机退回并支付了退货运费30元,后来对方以“补发新机”和“借生活费”为由,又骗走小陈600元。

当晚,对方称自己正在贩卖DJ音响,生意红火。小陈再次被诱导,转账11950元用于“合伙生意”。随后,对方不断以各种理由索要转账,截至2024年5月1日,小陈共计转账19106元,却始终未收到货物。

多次转账未果,小陈意识到被骗,删除了对方的联系方式,但未报警。后经民警了解,小陈当时考虑到自己刚参加工作,担心报警会影响个人声誉。这一错误的决定,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骗子将骗来的资金挥霍一空后,竟然再次联系了小陈……

沉寂半年换装重袭,假扮“公检法”再割“韭菜”

2024年11月19日,一个头像是“警徽”的陌生人添加小陈:“你5月被诈骗的案件经调查已侦破,请配合相关工作。目前法院与律师已介入,需支付律师费和诉讼费共8700元。”尽管小陈未报警,但看到对方发来盖着红章的“法院文书”及建立的“维权群”,小陈再次相信了对方。该“民警”以汇总受害人费用为由,要求小陈将钱转入一私人账户。随后“民警”又称:“向‘领导’送礼可以加快退钱速度”,小陈因此再次转账12000元用于“打点关系”。之后让小陈等待“律师”告知其开庭时间及相关事项。

同年12月底,小陈收到“律师”消息,要求其前往广西开庭,同时还有一系列费用需支付。单纯的他又一次落入陷阱,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再次转账共计42613元。

2025年2月,当“律师”再次要求支付相关费用时,已近破产的小陈终于把情况告诉了家人,家人立即带他到龙池派出所报警求助。

警方千里追凶揭穿“三幕剧”,追赃挽损敲响警钟

接到报案后,为了尽快破案、挽回损失,六合警方迅速展开案件侦办工作。民警对涉案的聊天平台账号、银行卡信息、资金流向等关键证据进行了深度分析,最终揭开了这起“骗局”的真相。

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以低价出售商品为诱饵,伪造信息骗取受害人信任,再通过虚构故事,激发同情心,实施诈骗。后假冒“公检法”,虚构办案流程,诱导转账。诈骗剧本包含“转卖电子产品”“投资”“公检法”三幕,核心手法均为编造事实、虚构理由,诱骗受害人上当。在进一步的侦查中,警方揭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从小陈从最初接触的“平板卖家”到自称“破案民警”,再到假扮“维权律师”的角色,这些角色竟然全部由犯罪嫌疑人黄某一人扮演。自2024年4月至2025年2月,黄某共计从小陈处骗走82419元。

经过不懈追踪,警方成功锁定了犯罪嫌疑人黄某的身份信息以及藏身之处。今年3月25日,警方赶赴1900公里外的广西北海,将犯罪嫌疑人黄某捉拿归案。面对确凿的证据,黄某不得不承认了自己在过去一年里对小陈实施的一系列诈骗行为。随后警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一步开展了黄某的思想工作,并促使其配合退还赃款,目前,已成功帮小陈挽回近半损失,其余正在全力挽损。此外,为了提高小陈的识诈、防诈能力,民警结合其遭遇的现实案例和反诈宣传资料,详细解析了诈骗的常见手段,传授了反诈知识,进一步提升了小陈的反诈意识。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通讯员 六公宣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顾元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