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资料来源:《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人民政协报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主席的身影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在几十万群众的欢呼声中,主席正式宣布新中国成立。

很快,另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也到来了,旁边的林伯渠按照流程宣布“请毛主席升旗”,然而有细心的人注意到一件事。

林伯渠说出这句话之后,很快就重新喊了一遍,直到第二遍喊完,毛主席才走到升旗按钮前按下了升旗键。



原来,林伯渠喊完第一遍,旁边工作人员特意提醒他缺了一个“国”字,林伯渠也反应过来,特意在第二遍加上了这个字。

在很多人看来,缺一两个字或许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在开国大典这样重要的场合,这个字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在林伯渠宣布之后,毛主席升起来的,是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

从它诞生开始,到开国大典顺利升空,这一切就注定了它将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实际上,除了它的象征意义外,第一面国旗从诞生到顺利升空,期间也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1949年6月,在新政协会议期间,国旗的选择是会议讨论的一个重点。负责拟定国旗的第六小组先是从外界征稿,然后按照国旗选择的思路,从中筛选出合适的图案。

经过大家的反复挑选,又在会议上征集各政协委员们的意见,最终确定了五星红旗作为新中国的国旗。确立方案之后,接下来就是制作国旗,和选择设计方案相比,实际制作的难度可要大很多。



国旗设计者曾联松所写的制旗方法很复杂,周总理看了之后,为了确保制旗的事情万无一失,特意找到了梁思成等专家参与。

梁思成等人根据国旗的比例与位置,详细绘制出了一个具体的制旗法,总理看到具体的思路后,认可了他们的想法,于是国旗便按照这个方案开始制作。

相比全国各地的制旗工作,北京的制旗工作是最重要的,距离开国大典越来越近,配置的旗杆已经成功树了起来,国旗却迟迟没有制作出来。

因此,总理要求制旗的工作加快速度,必须在升旗仪式前,拿出国旗。后来国旗的制作方法和图样已经传遍全国各地,从北京到国内各地,家家户户都开始按照这个方法制作国旗。



在北京,制作国旗的主力便是永茂实业公司,这家国营企业已经接到了一万多面国旗的制作订单。他们还接到了另一个重要订单,那就是制作一面特大幅国旗送到开国典礼筹备处。

公司非常清楚这个任务的重要性,立即开始了行动。

可这面国旗是用作开国大典,与一般的国旗要求并不一样,比如对布料的材质、颜色、飘逸度要求非常严格。若是布料使用不当,到时候国旗升起来可能飘不起来,那麻烦可就更大了。

负责国旗制作的业务员跑遍了北京各大商店,并没有找到颜色和尺寸都适合做旗面用的红布料及做五星用的黄缎子。



这可把业务员急坏了,眼看着距离开国大典没有几天了,他尽可能联系自己能联系到的人,看看有没有办法找到合适的材料。

就在他无计可施的时候,有朋友给他推荐了瑞蚨祥,这家店也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早年由山东孟氏家族创立。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瑞蚨祥已经成为北京最大的绸布店。

他急忙赶到瑞蚨祥,一直等到对方开门,店里的工作人员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大家也意识到事情非常重要。于是他们在店里到处寻找合适的材料,终于在地窨里找到了质量上好的几块红绸和一卷3米多长的黄缎子。

但按照国旗的尺寸,红绸子不够长,幸好瑞蚨祥的工作人员技艺精湛,连夜把红绸缝接在一起,终于做出了符合要求的红绸。



凑出了合适的材料,业务员又急忙带着它跑到了缝纫社,可在制作的过程中,他们又遇到了意外。缝纫社发现一尺宽的黄绸没办法完整裁剪出国旗上最大的五角星,他们告诉业务员只能用拼接的方式,业务员急忙向上汇报,总算得到了许可。

缝纫社的工人们便立即忙碌起来,大家小心地拼接出了一个最大的黄五角星,并认真处理好了拼接的部位,至此国旗终于制作完成。

当它被交到开国典礼筹备处的时候,查验国旗的同志们看了之后,都对这面国旗非常满意。随后,这面国旗被送到了政协会场,毛主席等人看过之后,也对这面国旗非常认可。

最终,这面国旗在国庆那天,于几十万人的见证下缓缓升到空中,对于无数国人来说,这面飘扬的国旗意义重大。1951年,这面国旗被转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永久保存,时至今日它依旧静静陈列在那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