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后市场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润滑油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价格战、降标减配、渠道压货三大乱象交织,形成了一条吞噬行业未来的恶性链条。

作为行业观察者,我们有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这场危机背后的深层逻辑。


1、无休止的价格战

当前润滑油市场的价格战已突破商业竞争底线,众多企业为争夺份额不惜以低于成本价倾销。

频繁的价格战使渠道价格体系紊乱,渠道价格体系紊乱的直接后果是渠道利润的崩塌。传统润滑油代理毛利率已从30%断崖式跌至5%以下,某三线城市经销商2024年净利润率仅为0.7%,还不及银行理财收益。

2、降标减配:质量底线的集体失守

在成本压力下,部分企业开始突破质量红线。某短视频博主爆料,C3柴机油原来要求的必须要用三类基础油,现在很多润滑油厂家都改成了二类基础油。

大众蓝油(大众VW508/509认证的绿色机油)原来要求必须要用20%的四类基础油,而今年最新的标准却要求不加四类基础油,只要用C5的添加剂,加些染色剂,就可以了。

添加剂配方的缩水更为隐蔽。某品牌将原本5%的添加剂减至1.2%,致使抗磨性能大幅度降低。这种偷工减料的行为直接威胁行车安全。

标准不断降低,也使润滑油品质不断下降。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抽查显示,7批次发动机润滑油低温动力黏度不达标,17批次制动液沸点值低于国标30%。

3、渠道压货:转移矛盾的饮鸩止渴

厂家向渠道转嫁压力的手段日益激进。某国际品牌要求代理商季度采购量环比增长40%,否则取消年度返利。

这种“霸王条款”导致某省级代理商仓库滞销库存高达8000桶,占用资金超千万元。

更荒谬的是,某企业将压货与金融手段结合,推出“库存融资”政策,实质是将经营风险转嫁给经销商。

渠道冲突的恶果正在显现。某区域市场出现“窜货大战”,不同代理商为完成销量任务,将同一产品以低于进货价15%的价格倾销,直接引发市场价格体系崩溃。

某品牌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激增至135天,大量企业被迫采用“买一送一”等畸形促销,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站在行业转折点,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价格战没有赢家,降标减配无异于自毁长城。

唯有回归价值本源,通过技术创新重构竞争壁垒,以渠道革新提升运营效率,用质量承诺重建消费信任,才能让润滑油行业走出恶性循环,迎来真正的春天。这需要全产业链的觉醒与行动,更需要每个市场参与者的坚守与担当。

往期热门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