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汉晋时期,因纸张尚未普及,书法和汉字,大多写在竹简、石板之上,尤其是碑刻作品,占据着主导位置,现代学者熟悉的石刻,大多是名人墓志,实际上,当时流行的刻本,分为刻石、碑碣、墓志、摩崖、石阙、石经、造像记及杂类等,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气势最磅礴的,就是摩崖石刻。
顾名思义,这类作品大多刻在山崖上面,采用大字书写,体势宽阔,笔画浑厚、雄伟,极具阳刚之象,而今传世的摩崖石刻,尤数《瘗鹤铭》精妙,根据内容,以及专家研究,此作乃是南朝梁的陶弘景创作,描述一位隐士,缅怀离世仙鹤的故事,全篇共计200多字。
原刻于镇江焦山西麓崖壁上,保留近百年,直到唐朝时期,因雷击落水,北宋的熙宁年间,修建大运河时,工人捞出一块刻石,看到上面的神秘符号,深感此物来历不简单,交给镇江郡守钱子高,此人对于书法有所研究,仔细观摩后,认为它是《瘗鹤铭》,为了将其保护,修建了一座“墨宝亭”。
可惜明朝时期,残石又不慎落水,消失无踪,清朝康熙年间,陈鹏年在此游玩时,想到这一事件,遂等到枯水期,全面打捞《瘗鹤铭》残石,整整耗时3个月,终于找到5块残石,共计80个完整字体,12个残缺字体,近代分别又2此捕捞,找到几个残字。
刻石上面的字迹,采用篆隶古法,大多起笔藏锋,收笔含蓄,融合隶书波磔的简化,线条浑厚凝练,如“龙奔江海,虎震山岳”,呈现出雄健的篆籀之气,打破传统楷书的匀整框架,具有“因石成形、因势造型”天然意趣
这幅《瘗鹤铭》古往今来,临学者数不胜数,苏轼、黄庭坚、何绍基、翁同龢等曾钻研,这几位里面,黄庭坚最是钦慕此作,将其誉为“大字之王”,甚至作诗称赞:“曰结密而无间,《瘗鹤铭》近之;宽绰而有余,《兰亭》近之。又:大字无过《瘗鹤铭》,小字无过《遗教经》”。
虽然学者众多,但是没有人敢于临摹全篇,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瘗鹤铭》字迹的外观,偏为奇异、拙质,令人望而生畏,不敢去临摹,此帖的很多字迹,早已消失无踪,若是临学不好,极易产生用笔僵化、呆板的问题,不过论就水平,我们仍不可否认,它是极为罕见的精品,如王澍所言“萧疏淡远,固是神仙之迹”。
您对《瘗鹤铭》有何见解,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