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多次单方面释放和谈信号后,中方一直在“辟谣”或直接“已读不回”,然而这次中方高层首次明确释放谈判信号,中美可以谈出结果吗?
关税战持续一个月左右,中美两大经济体是谁先撑不下去的?
中方高层将于5月9日-12日对瑞士进行访问,期间与美方举行会谈。对此,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美方近期不断表示,希望同中方进行谈判,这次会谈是应美方请求举行的”。
在中美不公开交流中,美方表现得十分积极、踊跃,甚至可以说是迫不及待地,主要表现在特朗普单方面造谣。
充分体现出特朗普在对华关税战中出现严重“误判”的现象,依旧在用7年前的老旧思维来评判中美关系,认为中方的反制手段充其量就是短期内反制美国出口农产品而已。
美国的“迷之自信”主要来自于美国是巨大的消费市场,而针对中国这一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即便是忍痛缴纳关税,也好比完全丢失美国市场要强。
可是中美一系列反制之后,关税已经让经贸关系完全丧失利润,而不合理的关税让中美两大全球最大的供需经济体出现结构失衡,而美国显现副作用的时间一定要比中方更快,也更直观。
在金融层面,美国股、债、汇已经数次崩盘,伴随国际资本的抗议以及欧洲央行加息,美国正在丢失“资产避风港”的地位。
在实体经济方面,美国货架空荡与价格通胀是无法避免的既定事实,然而美方与其他经济体的谈判却一直未能有所突破。换言之,也没有其他供应商能填补中方的缺口或当作中美之间的“转运站”。
两大系统交互作用之下,特朗普顶不住压力是早晚的事,因此在不断释放出和谈信号后,终于有了此次在瑞士的谈判。
就现实利益来看,该消息一出,美国金融市场的压力将大大减缓,或许又给了特朗普操纵股价的机会。
从双方的政治习惯来看,瑞士之行得以成功,是美方在私下承诺了一些事情,作出部分让步。不过,特朗普承诺的有效期是多久?这还需要时间去验证、观察。
中方罕见地“已读回复”,既是出于对国内、全球经济的考量,也是在有条不紊推进中美关系的重要举措。
在中方的措辞中,“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的言语不止出现过一次,特朗普现在是两条路都要尝试,但到最后很可能变成“两头堵变成一根筋”。
因为从特朗普个人的利益与性格来看,会谈的本质很可能又是搞“两面派”,即便能谈出什么乐观成果,也可能是将中方当作突破口。
等中国商品能有效缓解美国市场的困境之后,或者说等其他国家看见中美都坐下谈判的时候,也顶不住压力对美方妥协时,特朗普很可能会再次翻脸不认人。
所以,谈是应该谈,毕竟打下去对双方都极为不利,但该在怎样的基础上谈?又如何能保证谈的结果?这才是中美瑞士谈判的重中之重。
就在中方专机起飞之前,中欧关系有明显好转,双方已撤销了之前的制裁、限制措施;中日韩以及东盟十国也在意大利进行了经贸会议。然而美国方面则一片狼藉,美日第二轮谈判破裂,加、澳等传统盟友也“揭竿而起”。
中美之间的差距高下立判,届时坐在谈判桌上的底气也全然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