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朗气清,
户外骑行是很多人运动首选。
在有氧运动的同时,
能够带我们见识更美的风景。
但是,稍不注意,
骑行也会给我们身体带来困扰。
骑行运动损伤,我们如何应对?
快来看一看,一起做好预防吧!
SPORT
— 向下蹬脚踏,易引起足部不适 —
自行车动力来源于骑行者用力向下蹬脚踏,这可能引起足部不适。尤其是骑行鞋相对密闭,骑行时间一长,如果踩踏位置不够合理,常常会出现足部疼痛。足底疼痛在专业自行车骑手中发生概率较高。主要是由于骑行鞋前足部分比较窄,同时使用锁鞋后,鞋前半部分和锁踏硬连接,前足受压力较大。这其中最常见的疾病为Morton神经瘤,多出现于3-4趾蹼间隙,表现为烧灼、针刺样疼痛,可向足趾放射。超声和MR能够提供影像诊断依据。
早期治疗方法为:增宽锁踏,将锁踏与骑行鞋结合位置后移,穿定制宽头骑行鞋,采用跖骨垫等等。如保守治疗无效,可选择手术切除。
SPORT
— 坐垫压迫
引发皮肤问题,压迫血管和神经—
骑行中,骑行车体重大部分都压在坐垫上,尤其是旅行自行车和山地自行车,由于骑行姿态较高,皮肤和坐垫间压力更大。因此长时间骑行,尤其是公路车,都会推荐骑手穿着骑行裤,避免坐垫对会阴区域的压迫。但厚实的海绵垫会引发一系列的皮肤问题,包括湿疹,毛囊炎,疖肿甚至皮肤溃疡。长期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局部增生形成囊肿,被戏称为“第三个睾丸”。治疗方法主要是暂停长距离骑行,局部应用抗生素及抗真菌乳膏。预防方法主要有保持骑行裤干爽,清洁。骑行后及时洗浴更换衣裤。同时调整好自行车尺寸及坐垫宽窄。
坐垫压迫除了引发局部皮肤问题,还可能压迫会阴区血管和神经。压迫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体重,第二是由于骑手常常需要保持低趴的冲刺姿势,这样就导致会阴区血管神经压迫较为明显。“骑行者综合征”就是特指会阴神经卡压症状,包括但不限于疼痛,烧灼感,性功能障碍甚至尿失禁。预防方式包括:调整骑行姿势,骑行中避免久坐,站立骑行等等。就自行车而言,需要合理调整坐垫高低,宽窄及前后倾。尽可能选择后方呈V型,中间镂空减压的坐垫。对于握把来说,需要合理避免过大的前伸量及过大的落差。合理调配骑行量,大部分的会阴压迫症状都是一过性的,注意休息能够解决大部分问题。
SPORT
— 手腕可能出现神经压迫症状 —
骑行者的体重除了大部分由坐垫和下肢支撑外,骑行者上肢也需要承担约25-40%的体重。这导致手腕长时间压在车把上,可能带来相应的神经压迫症状。自行车运动中最常见出现的尺神经损害位于尺神经管,大多损伤为尺神经掌深支。这是一根混合神经,因此压迫后会出现尺侧两指麻木,甚至手内肌萎缩,爪形指。
预防方式为骑行中常常变换握把方式,速降运动员骑行手套配备缓冲垫等。一旦出现症状,需要降低运动量,增加缓冲垫,减少前伸量或升高把立,合理选择握把宽度,山地车手可考虑开关式空气减震前叉。
SPORT
— 意外创伤最常发生在上肢 —
骑行中,意外创伤最常见发生部位为上肢损伤,按照发生率依次为:锁骨骨折,桡骨小头骨折,肩锁关节脱位,肩胛骨骨折及肱骨近端骨折。
公路车运动最常见的骨折为锁骨骨折。骨折后,骑行者会感觉肩关节前方疼痛,随即出现局部畸形及皮下淤青。骑行者骨折后会不自觉地托举患者肘部,同时颈部及躯干向患者倾斜。锁骨骨折诊断主要依赖X光。大部分骑行者锁骨骨折不需要手术治疗,1周可以恢复骑行台训练,2-3周恢复户外骑行。山地车及小轮车最常见的骨折为桡骨小头骨折。骨折后,骑行者会感觉肘关节疼痛,前臂旋转疼痛并可能伴随卡顿感。桡骨小头骨折诊断和评估需要X光和CT。手术或保守治疗后,早期鼓励屈伸及前臂旋转锻炼,2周可以恢复训练,6周后恢复户外骑行,10-12周恢复山地及速降比赛。对于骑行者来说,肋骨骨折也很常见,如出现多根肋骨骨折,须警惕气胸及腹部脏器损伤。多根肋骨骨折骑手需要4-6周休息康复才能回到赛场。其他相对罕见的骨折脱位建议及时医院骨科或运动医学科就诊,遵医嘱治疗康复。
SPORT
— 骑行运动劳损多集中在下肢 —
骑行成绩的提升依赖于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但这也可能导致相应的运动劳损。和意外损伤多集中于上肢不同,骑行相关的运动劳损多集中于下肢。
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髂胫束综合征,指的是紧张的髂胫束和股骨外侧髁摩擦产生的无菌性炎症,症状包括疼痛,弹响。髂胫束综合征病因主要为急加速,上坡以及喜欢使用大号牙盘。骑行姿势而言,可能相关的是足尖朝内,过大或过小的踏板浮动及骑行中足部内旋。与跑步运动不同,骑手多为坐姿,所以髋外展肌力对髂胫束综合征发生影响不大,无需针对性训练。治疗方法包括调整骑行姿态,物理治疗(泡沫轴、拉伸、按摩等),进一步可考虑超声引导局封注射,减量骑行。手术则包括了滑囊清理,甚至髂胫束Z成形。
膝前痛也是常见的就医原因。大部分的膝前痛都是髌腱炎、髌股关节病,或者髌股关节软骨损伤。髌腱炎治疗方法类似髂胫束综合征,保守治疗包括减量骑行,避免爬坡,局封,冲击波,PRP及干细胞注射等。需要注意的是,骑行者如出现髌腱炎症状,需要观察其骑行姿态,避免骑行中,胫骨结节位于脚踏发力点前方。髌股关节病作为排他性诊断,需要核磁共振检查观察关节腔内积液及软骨下骨改变。髌股关节软骨损伤只能通过关节镜确诊,针对较为严重的髌骨软骨损伤,可考虑关节镜下微骨折,软骨成形术等。需要注意的是,核磁共振甚至关节镜下观察到的半月板损伤一般都与骑行疼痛无关,如无机械交锁症状一般不需处理。
除膝关节外,踝关节和髋关节也可能因骑行产生一系列损伤。骑行运动员常见的踝关节损伤为跟腱损伤。跟腱病主要病因是训练过度以及自行车调整不当。需要调整合适的坐垫高度,避免踩踏过程中足跟高度低于脚踏。髋关节劳损性损伤主要集中于髂胫束和大转子摩擦的位置。治疗方式与髂胫束综合征类同。此外,骑行运动员还可能出现髂血管闭塞,影响下肢血供。多因长时间坐姿引起,可利用CTA确诊,于血管外科门诊就诊解决。
欢迎转发点赞
撰文丨骨科 张胤
编辑丨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