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阳医专一附院门诊大厅内出现了一幕令人动容的场景:刚刚康复返岗的中医内科专家李成勇老师的诊室外,患者里三层外三层排起长龙。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专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患者为先”的医者誓言。

骨折不下火线,病房化身“移动诊室”

李成勇在退休后本可安享晚年,却因放心不下患者选择继续坐诊。两个月前,一次意外导致她左上肢骨折,医生再三叮嘱需静养休息。然而,躺在病床上的她始终惦记着患者。即便右手打着石膏,她仍忍着疼痛,用僵硬的手指逐一拨通患者电话,从用药调整到饮食禁忌,事无巨细反复叮嘱。


当得知部分患者因病情反复焦虑不安时,她竟让家属将患者接至病房,把病床变成了临时“工作台”。她强忍着伤痛侧身躺卧,用未受伤的右手为患者把脉,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也顾不得擦拭。这种“轻伤不下火线”的精神,正是她近50年从医生涯的缩影。


康复归来,门诊持续升温

康复返岗后,李成勇的门诊量持续攀升。清晨7点的诊室外,常有患者提前数小时排队等候。他们中有驱车百公里的慢性病患者,有抱着高烧幼儿连夜赶来的年轻父母。


面对超负荷工作,她始终保持和颜悦色:“看到患者康复,比什么都值得。”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坚守,让门诊走廊常常呈现出“里三层外三层”的特殊景象。

薪火相传,医者精神照亮前行路

李成勇的故事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医患关系的温暖底色。从医数十载,她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医者仁心,不会因年龄而褪色,不会因伤痛而缺席。李成勇的诊室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对患者深沉的关爱。这位退休返聘的老专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成为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精神标杆。

本期供稿:徐国亭

本期编辑:郑 娟

本期校对:严晓璐 魏元恒 仲景苑

本期审核:严晓璐


往期· 推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