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日本的老龄化现象十分严峻,大街小巷几乎随处可见老年人的身影。与此同时,劳动力数量却在不断减少,养老压力也愈发沉重。

理论上,接收更多外国移民,补充劳动力队伍,缓解养老负担,无疑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然而,日本却一直对外来移民持谨慎态度,政策始终没有明显松动。但奇怪的是,他们却对来自中国的移民表现出特别的青睐,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确实让人难以理解。

那么,为什么日本会对中国移民给予“特殊关照”呢?而对其他国家的移民又为何如此严防死守呢?



日本:陷入人口危机的孤岛

2023年,日本官方公布的人口数据一经发布便引发了广泛关注——日本的人口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目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高达3623万,每100个日本人中就有将近30人是老年人,这一比例再次刷新了全球纪录。



放眼街头,到处都能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仍在辛勤劳作。无论是超市收银员、餐厅服务员,还是出租车司机,许多岗位都被年长者占据。

再看年轻人,15岁以下的孩子仅剩1435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11.5%,而且人数逐年递减,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整整42年。

若按此趋势发展下去,未来干活的人将越来越少,而需要被赡养的老人则越来越多,日本社会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很多村庄几乎只剩下老人留守,年轻人寥寥无几。

这种失衡的人口结构如同一道枷锁,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的健康发展,并带来了诸多难题与挑战。



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日本面临的首要困境。在制造业领域,由于缺乏足够的年轻劳动力,不少工厂不得不缩减生产规模,甚至关闭部分生产线。

汽车制造作为日本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如今也因人力不足而面临巨大困难。丰田、本田等知名车企都在为招募熟练工人而绞尽脑汁。

根据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日本汽车制造业的劳动力缺口达到数万人,这直接导致了汽车产量和出口量的下滑。



医疗行业同样受到严重影响。随着老年人口的激增,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迅速攀升。然而,医护人员的短缺使得医院的工作负担日益加重,患者等待就医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医院,甚至出现了1名护士要照顾几十位病人的极端情况。



在经济发展方面,日本同样面临着严峻考验。自2010年起,日本GDP被中国超越后,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愈发明显。

2023年,日本更是面临被德国赶超的风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如果日本无法有效应对人口问题,其经济增长将继续受到限制,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也将进一步下降。



政策调整

在人口危机的巨大压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其移民政策。

2023年4月,日本推出了“特别高度人才制度”,这一举措标志着日本从传统的保守移民态度向主动吸引高端人才转变。



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引进高端人才,为本国科技和商业注入新的活力,抢占科技与商业竞争的制高点。

尽管如此,从整体移民政策来看,日本依然保留着显著的保守特征。



此外,日本的移民门槛仍然较高,工作签证的审批程序极其严格,申请人需要提交大量材料,且审批周期较长。

留学签证的年龄限制也在收紧,一些30岁左右的留学生即使被日本高校录取,也可能因为“年龄过大”而遭到拒签。



不仅如此,外籍人员想要获得居留许可,还需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测试,包括语言能力、文化知识等方面。

这些保守的政策致使日本的外国移民占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2022年,外国移民仅占日本总人口的2.2%,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如此低的移民比例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日本的人口结构问题。



中日之间的人才流动

在日本的移民版图中,中国人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截至2022年底,在日本长期居住的外籍居民超过278万,其中中国人多达76.1万,占比接近四分之一。



而在日本的高端外国人才中,中国大陆背景的人才占比高达66%,位居第一。

中国人选择移居日本的原因多种多样。从地理位置来看,中日两国隔海相望,距离相近,航班密集,交通往来极为便利。

这不仅降低了中国人前往日本的交通成本,还使回国探亲变得更加便捷,对于那些有家庭牵挂的人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文化和语言的相似性也是吸引中国人选择日本的关键因素。

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从日语中汉字的广泛使用,到饮食习惯和节日庆祝方式等方面的共通之处。



在经济层面,日本作为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这对一些中国专业人才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同时,日本的产业需求与中国人才的技能高度匹配。

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日本企业和科研机构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而中国在这些领域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双方因此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



不过,人才流动并非单向流动。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也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才。

中国在科研经费上的投入持续增长,2023年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众多科研项目和资金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产业发展方面,中国更是成绩斐然。

5G通信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扫码支付、网购等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销量可观,还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从上游原材料供应到下游销售服务,各个环节都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藤岛昭

这些新兴领域吸引了许多日本的专业人才,他们希望在中国找到新的职业发展机遇。

例如,享有“光催化之父”美誉的日本著名化学家藤岛昭就选择在上海理工大学任教。

他的到来不仅为中国科研事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还促进了中日在科研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人才竞争的大背景下,两国都在努力吸引优秀人才,以推动自身发展。



中国:提升应对人才竞争的策略

日本吸纳中国高端人才的行为无疑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人才流失风险,一些科研人员和技术专家的流失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引育留用”综合体系。

在本土人才培养方面,优化科研经费分配机制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科研经费,确保真正有潜力的科研项目和人才能够得到充分支持。

同时,完善产学研合作生态,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协作,让科研成果更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发展平台。



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中国应充分利用“归国潮”的契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选择回到中国发展,其中包括近80位外籍院士。



中国可以依托重点实验室和国际合作项目,打造全球人才汇聚的高地。

此外,中国还应加强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

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开展联合科研项目等方式,增进与国际科研界的联系,提升中国在全球科研领域的影响力。



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才的留存。

通过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人才能够安心在中国工作和生活。

在全球人才争夺战中,中国正逐步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布局”。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发展机遇,中国希望能够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日本在人口危机的压力下,虽然移民政策有所调整,但保守倾向依然存在。

在这场中日“抢人”大战中,双方各有优势与劣势。

未来,随着全球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中日两国如何进一步优化自身的人才政策,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