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检察机关查清恶意阻碍执行的行为,替我们追回了损失,其他执行款也总算有了盼头。”近日,北京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侯某向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检察院送来锦旗时感慨道。在这场普通的借贷纠纷背后,债务人袁某某欠债不还,法院介入后仍拒不执行还款义务,还利用亲属身份炮制虚假房屋买卖纠纷、恶意阻碍执行,最终和亲属均因虚假诉讼罪被判刑。

这场看似普通的借贷纠纷,背后竟藏着精心设计的"双簧戏"。2019年10月,袁某某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北京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短期周转为由,向侯某所在公司借款2000万元,约定30日内归还。借款到期后,袁某某却玩起了“拖字诀”,直至2021年仍未履行还款义务。经侯某公司起诉,北京延庆区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要求限期还款,但袁某某仍拒不执行。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法院依法查封其名下别墅、车辆等财产,并计划于2022年8月启动拍卖。

眼看房产即将被拍卖,袁某某竟动起了歪心思。她伪造涉案别墅已出售给小姑子何某某的虚假合同,指使何某某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试图阻挠拍卖程序。延庆区法院审查后予以驳回。随着拍卖临近,袁某某又指使何某某提起执行异议之诉,再次被法院裁定驳回。

尽管两次诉讼均未得逞,但袁某某的伎俩导致涉案房产拍卖程序被迫中止,侯某所在公司的债权迟迟无法实现。2023年初,侯某向公安机关报案。案件移送延庆区检察院后,检察官敏锐捕捉到异常——何某某虽主动认罪认罚,却对诉讼细节支支吾吾,连代理律师的委托过程都说不清楚。承办检察官立即向法院补充调取了全部诉讼材料,发现何某某的代理律师实由袁某某私下联系,所有委托文件均由其转交。律师证言显示,何某某从未与律师见面,对诉讼目的毫不知情,仅按袁某某要求在文书上签字。至此,袁某某利用亲属身份炮制虚假房屋买卖纠纷、恶意阻碍执行的真相浮出水面。

案件虽已水落石出,但如何实质性化解企业债务纠纷仍是难题。为减少企业诉累,承办检察官多次对袁某某释法说理,综合运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促使其转变态度。最终,袁某某所在公司同意分期清偿债务,双方重新签订还款协议,矛盾得到阶段性化解。

经延庆区检察院提起公诉,自导自演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的袁某某以虚假诉讼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一万元;与袁某某配合在法律文书上签字并以自己名义提起诉讼的何某某以虚假诉讼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七千元。

“虚假诉讼看似钻了法律空子,实则难逃法网。”承办检察官在回访企业时表示,此案警示市场主体在债务纠纷中应依法维权,切勿通过伪造交易、滥用程序等手段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近日,侯某向检察官反馈,随着剩余执行款逐步到位,企业资金压力已得到有效缓解。为表达对检察机关的感谢,侯某送上了锦旗。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戴幼卿

编辑/李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