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王裕亮的作品宛如一扇窗户,透过它们,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油画技法精妙融合的艺术世界。

王裕亮的油画题材广泛,涵盖了自然风光与重大历史人物等多个领域。其对自然风光的描绘,饱含着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而在历史人物题材创作中,强烈的家国情怀更是溢于言表。这种对题材的选择,深受其成长经历与文化素养的影响,自幼对历史的热爱,在他心中种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种子在其艺术创作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残荷如斯》的画面中,残荷的形态被刻画得细腻入微,它们或弯折、或挺立,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散发着一种坚韧的气质。王裕亮在色彩运用上堪称一绝,他摒弃了传统油画中对色彩的写实呈现,大胆采用了富有中国传统绘画韵味的色调。整体色调偏暗,以墨色为主调,间或点缀着几抹淡淡的红,那红并非鲜艳夺目,而是如同历经岁月沉淀后的古朴之色,恰似中国传统水墨画中那一抹点睛之笔,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诗意。他巧妙地运用了厚重与轻盈相结合的手法。描绘残荷枝干时,采用厚重、有力的笔触,凸显其坚实的质感;而在表现荷叶的衰败与水面的涟漪时,则运用轻盈、灵动的笔触,赋予画面一种灵动的韵律感。这种对色彩与笔触的独特运用,使得《残荷如斯》在展现油画质感的同时,完美地传达出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中对生命坚韧与岁月沧桑的深刻感悟,让人不禁联想到中国古代诗词中对残荷的诸多描绘,如“留得残荷听雨声”,画与诗的意境在此刻相互交融,碰撞出动人的艺术火花。



王裕亮《残荷如斯》60x80cm

在他的人物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王裕亮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与尊重。每创作一幅人物画之前,他都会进行大量的资料查阅,深入了解人物背后的故事,力求在作品中精准地展现人物的性格与精神特质。以《陈宝琛》为例,为了创作这幅作品,他对陈宝琛的生平事迹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其在教育、政治等领域的贡献。在画面呈现上,他运用印象派的光斑画法,结合沙土、塑形材料等创新方式,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光斑在人物身上跳跃,仿佛为人物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使其从画面中鲜活起来。同时,他对人物表情和姿态的刻画极为细腻,陈宝琛的眼神中透露出睿智与坚定,仿佛在诉说着他为创办福建师范大学所付出的心血与努力。通过这幅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更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人物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王裕亮《陈宝琛》200X246cm 2014年



王裕亮《严复》175x127cm 2021年

色彩和线条充满惊人的活跃,笔触的变化丰富多样,无论是相遇纠缠,还是控制游移,他的作品中都蕴含着强烈的东方表达欲望。这种东方表达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作品内核,通过“语言逻辑”构建起完备的审美闭环,在“叙事之外”传递出独特的艺术韵味。他设色大胆,将印象派的大美色差与东方式的中国画意境巧妙融合,画面色彩具有浓烈的情绪色彩、美学意味和艺术感觉,充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把油画光和影的斑斓发挥到极致,让色彩成为表达情感与思想的重要载体。这种色彩的运用既借鉴了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又融入了东方艺术对色彩的独特理解,使作品在色彩的碰撞与交融中展现出独特的东方韵味。他的笔触自由洒脱,不受拘束,仿佛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饱满的构图通过精心的布局,使画面的每一个元素都恰到好处。他在历史画和历史人物画的创作中,构建起“叙事之外”的叙事,将历史与艺术巧妙融合。作品中展现出的“天人合一”的感觉理性,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这种构图方式,既展现了西方绘画对画面结构的重视,又融入了东方文化的哲学思想,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王裕亮的绘画风格如同一曲悠扬的东方旋律,在中西艺术的碰撞中奏响独特的乐章。他以画笔为舟,在艺术的海洋中探索前行,将东方的神韵与西方的技法相融合,为观者呈现出一幅幅极具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他不断汇聚着中西方艺术的精华,向着艺术的远方奔腾而去,在当代艺术的天空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王裕亮《当教堂的钟声响起》60x70cm



王裕亮《冬雪后》50x60cm



王裕亮《繁花》50x70cm



王裕亮《生命赞歌》60x150cm



王裕亮 杨幼梅《万人空巷》250x700cm 2022-2023年



王裕亮《印象维也纳》60x70cm



王裕亮《郑振铎和挚友们》250X370cm 2024年



王裕亮 杨幼梅《译坛先驱——严复、林纾、辜鸿铭》200x180cm 2018年

画家简介



王裕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导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交叉学科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艺术基金评委、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油画艺委会副主任,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访问学者,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学院“文旅部国家主题性创研班”学员。作品入选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美展,第十二、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建党百年美术创作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奖、福建省百花文艺奖一二三等奖、福建省社科奖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省美术馆、新疆昌吉州美术馆、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等收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