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 ,乌克兰无人水面舰艇在黑海新罗西斯克以西约30公里处,使用R-73空对空导弹击落了一架俄罗斯海军Su-30SM,创下航空史上首次由海上无人机击落战机的纪录。此事件不仅暴露了俄罗斯空军的战术漏洞,也凸显了无人水面舰艇在现代战争中的颠覆性潜力,同时为中国发展类似技术提供了深刻启示。
据乌克兰军事情报局发布的视频,显示,R-73导弹精准命中,Su-30SM瞬间解体,大片残骸坠入黑海。飞行员成功弹射并被一艘民用货船救起,期间乌克兰无人艇未干扰救援行动,可能是由于操作员的态势感知受限。
此次行动展示了乌克兰在无人水面作战领域的惊人进步。乌克兰无人艇舰队由20-30艘无人艇组成,分工明确,包括配备R-73导弹的防空艇、侦察艇和自杀式攻击艇。舰队在俄罗斯海岸附近秘密集结,避开了常规沿海巡逻,显示出高度的隐蔽性和实时态势感知能力,疑似得益于西方提供的航空和卫星情报支持。
乌克兰的战术与2024年12月31日击落Mi-8直升机的行动类似:侦察无人艇充当诱饵,引诱俄罗斯战机进入预设的“杀伤区”,随后防空无人艇发射R-73导弹完成打击。R-73导弹无需精确瞄准,适合海基平台,尤其在傍晚时分,海上缺乏背景热杂波,红外锁定效果更佳。
此次事件引发了对俄罗斯空军的广泛批评。2024年12月Mi-8被击落后,俄军未有效调整战术,暴露出防御体系的僵化。Su-30SM在低空反无人艇任务中速度较快但机动性受限,难以精准跟踪小型、快速移动的海上目标,成为R-73导弹的易捕目标。
俄罗斯应对无人艇威胁的主要手段是海上巡逻,但其IL-38海上侦察机数量有限,猎户座无人机因传感器和续航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广域监视任务。尽管猎户座曾成功拦截无人艇,但其低速限制了快速反应能力。俄军在黑海的防御漏洞,使乌克兰无人艇得以深入俄罗斯水域,实施大胆的伏击。
俄罗斯在无人作战领域的短板进一步加剧了其应对无人艇威胁的困难。与美国的MQ-9“收割者”或中国的翼龙-2相比,俄罗斯察打一体无人机在续航时间和多任务适应性上存在差距。面对乌克兰无人艇的集群战术,俄罗斯无人机无法实现广域覆盖和快速反应,常常错失关键的拦截窗口。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缺乏成熟的无人机-战机协同作战体系,导致Su-30SM等有人战机在低空任务中孤立无援,暴露于无人艇的导弹威胁之下。
乌克兰无人艇的成功为中国在印太地区的海上战略提供了重要启示。面对美国及其盟友在南海和台海的军事压力,中国亟需加速发展无人水面舰艇,以增强不对称作战能力和区域拒止能力。以下几个方面凸显了这一必要性:
配备空对空或反舰导弹的无人艇可作为低成本、高效率的“杀手锏”,在近海形成分布式打击网络,迫使敌方战机和舰艇分散资源,降低其作战效能。
在南海和台海等敏感水域,无人艇可通过集群化部署,结合反舰导弹和电子战设备,构建多层次防御体系。乌克兰的伏击战术表明,无人艇能够执行侦察、诱敌和打击任务,为中国提供类似的战略灵活性。
与动辄数十亿美元的航母或隐形战机相比,无人艇的研发和部署成本低廉,且可快速量产。中国已经展示过配备人工智能和自主导航的无人艇,提升分布式杀伤链的韧性,只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并进行必要的战术训练就可以。配备导弹的无人艇以低成本、高效率颠覆了传统海军和空军的作战模式,其集群战术和跨域协同能力令现有防御体系措手不及。
乌克兰无人艇击落Su-30SM一事,对俄罗斯空天军威信的沉重打击。这一事件将激励乌克兰继续推动无人作战技术的发展,同时为中国在印太地区的无人艇研发注入紧迫感和方向感。黑海的浪潮正在改变战争的面貌,而无人化作战无疑将成为未来冲突的核心。